何子慧
(黑龙江省尚志市逸夫学校 黑龙江尚志 1506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在各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科的综合素养,在历史学科中要体现历史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素养,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情商特点等综合考虑,在历史学科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基本方法进行了实验,具体如下。
此环节是通过学生们表演的“历史小话剧”,学生们喜欢同时也善于做这样的表演,扮演角色,“穿越”时空,相互对话。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好知”到“乐知”的过程,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较单纯的导学案上知识点的罗列和填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也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较好方法。最初的表演是由老师提供台词、做指导,现在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表演形式有三句半、朗诵、提问和场景再现等多种方式,要求表演的内容与学习知识紧密结合,不能游离出现两层皮。实践证明,通过“编剧”会有一部分学生预习熟悉讲课内容,甚至是通过网络等手段挖掘性的预习,没有参加编剧的同学也会时常对我说“不预习不行,看不懂啊!”;通过观看表演,全班学生带着乐趣感知历史;通过其他相关环节设置,如“回放模式”或者“停一下”的游戏定点分析,老师可做出相应引导帮助学生探究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感兴趣,同时历史的时空感增强,而且许多时候学生会按他们的理解重新梳理安排教材内容,对于教学也是一种启发。
另一个常用的表演形式是演讲,用相对正式的小演讲来表达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或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概述与特定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也比较有趣。存在的问题是表演的参与者有限,如果分组轮流表演,学生参与的面就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起初,学生大多不愿主动发言并且发言质量低,拘泥于读课本、思维受限、语句不完整、声音小、动作扭捏等,第一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例如将知识点量化为分数,累计小组得分,同时小组荣誉与自己是否发言息息相关,团队荣誉感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形成了大面积参与直至争先恐后的可喜局面。
解决发言质量低的问题,见效比较慢,但日积月累也会有所提高,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鼓励脱离书本、声音洪亮、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注重引导学生在回答某一知识点时结合学过的或者课外的信息去分析。有的时候我们称“发言”为“展示”,讲台为“舞台”,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起范儿”勇于表现自己。当然,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华丽的表演离不开知识的底蕴。无论是话剧还是演讲,学生的创意都是无限的,舞台也是无限的。
不断学习让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我有幸参加了高中教学盛会“哈三中第33届教学研讨会”,在历史教学新定位时期观摩“高端课堂”给予我许多新的启发,高一下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这一课题介绍了从1921中共一大到1949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28年间中共探索救国的道路,内容纷繁复杂。本节课主要呈现其中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即红船精神,以汇报展示课的形式。学生展示主要三个环节:史实分析---寻找身边红船人---答辩环节。其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升华。
整堂课教师只说了六句话,其他全部由学生完成,教师如此放手,课堂节奏又如此紧凑,并且能够体现知识的生成,这展示了学生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这一定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及思考习惯分不开。课前学生已经分为三组同时准备,课上每组从不同角度展示红船精神,其预习结果远远超出课本范围,展示时学生制作的课件非常精妙,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且内容丰富有层次,包括知识梳理、影视资料、时事讯息、图表史料等,可见学生在信息搜集和多媒体使用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掌握了超越学生身份的知识处理及展示技能。
时空维度明显,通过共产党早期组织图片,建党大业视频还原一大召开的条件、参加者、时间地点等,又非单一的再现历史,设置了寻找身边红船人环节,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深入细致探究党的伟大精神的延续,在当代时空下多种精神的体现,有学生说道“我们努力学习拼搏的精神与红船精神是一致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局部与整体,做到合理解释历史也能够认识现实社会。
从展示的过程中看,学生在预习环节就已经超越课本范围,能够将情感投入其中,设身处地的理解历史,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提炼出来,升华为同情历史的素养,课上表达思维严谨,史论结合,声情并茂,自然链接各个环节。解决难点问题则是通过史料分析法,提供材中国共产党纲领及决议的一手资料,分析建党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教师将本课题概括为四大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及延安精神。以此强化整体感知,并由精神二字引发感悟,为本课定基调,再层层展开,每一个环节没有断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体现历史知识和规律的实用性,鲜活性,这就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的。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情怀首先要俯视学科知识,清楚给学生什么,同时平视学生,与学生平等,人格平等,知识平等,学生提出多么幼稚可笑的问题都是源于学生原有知识的体现,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认真耐心处理,我们高三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来源于课本且碎片化,学生课余查阅历史资料主动学习的不多,这就要求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学生潜力,提升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高考助力。
仰视学生,学生主体地位为上、尊重学生、学情为基础,并认真采取符合学情的办法、策略,尊重学生人格,不嘲笑不放弃做到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