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数金 刘龙花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是西藏高校特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门课程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目前对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成果,研究者主要是西藏高校的一线教师,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教学经验的总结,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教学一线的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
西藏大学罗桑才旺2005年的硕士论文《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况、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认为当时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内容有待充实,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偏低,学生认识模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罗桑才旺老师早期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在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其中提出的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育方式对策上考虑比较全面,但是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是提出提高现有队伍的综合素质,没有考虑到可以进行结构性组合优化。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越友2009年发表论文《西藏大学生“四观”“两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张老师认为西藏高校大学生历史认知和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其中主张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和西藏地方史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该门课程后期几次教材修订也充实了这方面的的教学内容。
西藏民族大学梁军莉于2016年3月至2016年9月对西藏民族大学该门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发表论文《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梁老师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认可度较高,提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期望多使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4]梁老师对当代西藏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分析很准确,充分认识到了新媒体教学的优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对授课教师和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没有提出可行的操作方式。
西藏民族大学刘欣荣2016年4月发表的论文《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的现实问题及对策》,提出该门课程面临的诸多问题:课程建设无相应支撑,教学资源短缺和教师教学任务重等。[5]刘老师分析了该门课程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的现实问题,其中提出加强学科建设具有战略高度和意义,学科建设能为课程的发展提供学科支撑,同时起到带动科研与教学的作用。该门课程是西藏高校特设课程,教师教学任务重、队伍不理想,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学科建设能让教师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意识,找到科研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西藏高校教师对西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具体实施现状十分了解,也一直在探索提高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式方法,他们对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探索了方向,主要聚焦于具体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操作运用。
西藏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程是自治区和国家级精品课项目。公开发表的项目成果论文吴春宝的《影响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以西藏高校865名大学生为样本》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材建设,规范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探索创新教学方法。[6]其中“规范课堂教学环节”的建议是实现该门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科学化的有效途径。该门课程是西藏高校特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开设的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相比,没有现成的课堂教学规范,只能借鉴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通过制定并出台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规范,能明确基本要求,提高该课程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西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教学一线老师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具体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西藏农牧学院张涛的论文《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措施—〈以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为例〉》主张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基础上加强学生阅读和社会实践,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和考核科学化提高教学效果。[7]西藏大学褚小山的论文《案例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总结了西藏大学的案例教学法运用经验。[8]西藏民族大学刘欣荣的论文《“问题式教学法”融入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改革》将“问题式教学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四观”课堂教学中,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9]西藏民族大学吴颖的文章《浅析参与式教学在“四观”课中的运用》对参与式教学在“四观”课中运用的策略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索,试图改革当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10]西藏高校教师对教学具体方式方法的探索,为一线教师具体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这些研究聚焦于具体问题的解决,缺乏整体观念与大局意识,理论水平也有待提高。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研究随着课程的开设而展开,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该门课程内容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同时,目前对该门课程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多且较为零散。为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在西藏高校特设《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要牢牢把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这条主线,该门课程的教学核心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教育西藏高校大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增强“五个认同”。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坚持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增强对伟大祖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正确看待宗教,正确处理宗教问题,认清十四世达赖集团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藏族同胞对宗教的虔诚与信仰,进行分裂祖国、破坏西藏社会稳定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批驳十四世达赖集团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上散布的谬论,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掌握中央治藏方略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以及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的基本要求等,认清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师资队伍应该由目前任课教师、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这样的研究团队能充分发挥“四观”课任课教师了解具体情况的优势,吸取其他思政课教师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并且发挥相关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高的特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深入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研究,多出有深度的研究精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西藏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对口支援高校的优势,支持教师们进修、攻读学位、会议交流和访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西藏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以及承载地域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在整合这些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能提高教学的生动性、感染力和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
一方面,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整合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西藏高校的大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国情、区情和社会实际,深入了解党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西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要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探索该门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管理。
另一方面,要重视课程理论魅力的提升。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追求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把生动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性的关键甚至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与理论魅力,在“泛娱乐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责任提高而不是降低理论品位,教师要重视该门课程理论魅力的提升,通过理论本身吸引大学生。
总之,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创新教学理念,将提高该课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