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报》的采编特点探究

2018-02-23 20:46
新闻传播 2018年16期
关键词:王志国微观家长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 黑龙江 150000)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家报》以“家”为载体,从宏观上关注整个社会的家庭问题,从微观中报道每一个家庭的具体细节;情感问题是《家报》报道的重点,打造了“永明讲故事”等品牌栏目。急诊或急救等社会服务专栏是《家报》的亮点,造就读者的贴心家庭医生;学生和家长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个体与群体,《家报》关于优秀学生及家长的经验介绍与中高考报考策略阐释等,起到引领和服务作用,从而,培养了一批《家报》的忠实读者和粉丝。

一、《家报》采编中的宏观与微观

《家报》在整个采编过程中,充分地协调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从宏观上来看,《家报》开设的专栏有社会写真、永明讲故事、家事新闻、创客、朋友圈、小夫妻、情感、她视界、预防、口腔、急救、急诊、艺术馆、好太太、理财、常识、相亲、妈宝团、购物街、整形惠、瘦美人、家有考生、娱乐、孕妈妈、老友乐、好吃懒做、走四方、福彩故事、中医、图乐等。但是具体的内容都是比较微观的问题,讲的每一个故事、介绍的每一个人与解决的每一个困惑等等。

关于微观问题,“为了帮助考生克服大考后的自责、悲观、焦虑与茫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二院护理心理咨询室主任孙蓉交给考生一大堆让等待变轻松的好办法:转移思路、亲近自然、“话”聊、自我暗示、用文字抚慰、补偿升华、宣泄放松和动手做按摩等方法。[1]这些非常微观的措施,可以帮助考生度过这个“坎”。并且,在宏观和微观中,《家报》的采编体现出重点与亮点。

二、《家报》采编中的重点与亮点

人除了具有动物性还具备社会性,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情感与理智。情感问题是《家报》的报道重点。并且,打造了“永明讲故事”这样的品牌专栏。《家报》的情感问题等起到拉响警钟的警示作用,或者弘扬真善美主旋律的引领作用。

在警示方面,《父亲大义灭亲“举报”,贪婪女儿“痛失”一套房——谁让你给人家当“小三”》一文,从“贪婪‘小三’——钱进了兜了,别想再吐出来!”、“悲惨‘原配’——离婚了,带着女儿居无定所……”、“仗义父亲——我知道房子和钱在哪儿”三个方面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结果是,“当赵艳正式向法院起诉前夫沈刚重新分割家庭共同财产时,王志国出具了一份证言,证明赵艳和沈刚在婚姻存续期间,女儿王蓉和沈刚一直保持着情人关系,也证实了沈刚将家中财产转移给女儿王蓉的事实。王志国还主动表示,愿意替女儿归还8万元。赵艳的代理律师王洪宇告诉记者,赵艳已向法庭提交了另外几条证据,包括沈刚给王蓉买房的银行转账证明、相关购房票据……”对于王志国的行为,王律师“用了‘大义灭亲’这个词来赞誉,而采访中,王志国却告诉记者,他只做了一件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儿而已。而更主要的,他希望女儿受到教训,早日醒来……”在引领方面,《朋友坐他的车身亡,虽然肇事方负全责,可他的良心依然备受煎熬——车祸无情人有情:他3年替亡友还债82万》一文,也是从“飞来横祸他开车遭遇车祸朋友罹难”、“责难误解亡友女儿曾用石块砸过他”与“仗义相助他3年帮亡友还82万债务”三个部分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30多万元的赔偿款,加上自己给的20万元,于伟东认为,这两笔钱可以满足王惠兰一家人几年的生活开销。可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猪场经营不善,陈志勇生前竟然负债累累,欠饲料款和其他原料款等高达80余万元,同时还欠个人和银行近60余万元。还掉了50多万元,还剩下近80余万元的债务”。后来,在于伟东的苦心经营下,“2016年年底,养猪场扭亏为盈,还掉了近10万元的债务。而这一年多,于伟东吃住全在猪场,没要过一分钱工资,还倒贴了好几万元。”一年后,“养猪场效益再创新高,赚了近百万元,还掉了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所有欠款。在近3年的时间里,于伟东累计帮助陈家还掉了82万元的债务。”[2]《家报》在突出重点的时候也展示亮点。

医疗问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家报》的“导诊台”就是一个亮点,架起医生、专家等与读者、患者沟通的桥梁。“导诊台”会针对“皮肤出现小红疙瘩,有点疼痒,怎么治疗?”、“晚上有尿意时小腹就疼痛,尿后症状缓解”、“手指关节痛,不能用力,吃点什么药能治好?”、“左乳房部分位置会痛,是否与月经有关系?”、“肚子不舒服拉稀冒冷汗该怎么治疗?”、“脾胃不好喝红糖好还是黑糖好,我想补血”[3]等等问题,读者可以通过微信、QQ和电话三个方式联系,并得到解答。在服务中,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中高考生及其家长。

三、《家报》采编中的个体与群体

中高考生及其家长既是个体也是群体,并且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与群体。《家报》关注中高考问题,介绍成功经验,解决特殊问题,提供科学策略。

在介绍成功经验方面,关键是习惯养成与方法得当。《中考女学霸养成记》介绍了萧红中学的倪铭阳及其母亲,从而揭开了女学霸的成功秘诀。一是有毅力,坚持晨练一直到小学毕业。“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运动项目,但是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磨练了倪铭阳的毅力,为她在日后的学习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特听话,非书面作业也高质量完成。“倪铭阳有一个记事本,每天都记录着要做的作业。不同的是,倪铭阳做作业从不打折扣”,“做完后,她会在每一项记事后面打一个‘对号’,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好习惯,久而久之,就练出一个超级学霸”;三是会听讲,跟住老师简单题也不放过。“即使是会做的题,或者超级简单的题,倪铭阳也会像对待新知识一样渴求,认真听老师讲解。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听课习惯,倪铭阳的知识越来越扎实。”[4]《拒绝用草纸的数学高手》采访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孙铄,与大家分享学习经验。一为一直当班长,早期大量阅读成就“好口才”。孙铄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小的时候,娘俩经常一起学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翻书查找资料,久而久之,孩子对书产生了兴趣,而且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升入初中后,妈妈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因为孙铄已经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不再需要家长介入”;二为酷爱学数学,“瞪视解法”让能力快速提升。“除非是特别复杂的数学运算,其余情况下,孙铄都很少使用草纸。通过‘瞪视’,他可以在头脑里建立解题模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在大脑里反复检查,步步为营”;三为会自我修复,高中阶段担任三科“课代表”。“偶尔考得不好,孙铄能找老师主动沟通,一起探讨问题的所在。之后,全身心投入到下一轮的复习中”。[5]中高考学生与家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高考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也是对家长的考验。

有的问题不是出现在中高考学生身上,反而是学生家长出现不同困惑。据《孩子高考前爸爸全身疼痛却找不到病因》一文介绍,“目前考生们正全力备战,只等临门一脚。可很多考生家长却开始焦躁不安,甚至‘考前病倒’,而且‘药到病不除’,更甚者有的还查不出病因。”如“疼痛难忍,医生却找不到病因”、“紧张焦虑,看到孩子成绩血压就升高”、“故作镇定,妈妈嘴上说没事却憋出内伤”等问题。心理专家指出,“焦虑过度致家长考前生病”,“大考前家长情绪力求稳定。在高考前,特别是孩子在家备考期间,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的干扰,经常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意义的。”[6]中高考后,报考也是一门大学问。

《家报》及时提供报考策略支持。2018年5月16日,《家报》的《教子》专栏刊发《省城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权威解读2018高招政策》的消息,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5所高校招生负责人,现场对各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招生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并就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权威解答。

新闻报道需要具备及时性、准确性与服务性等作用。《家报》的相关报道及时、准确并有效,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编合适的稿件,形成对读者的吸引力,打造一个稳定而积极的读者群体。

猜你喜欢
王志国微观家长
一份来自金川的邀约
追星星的人
在路上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家长请吃药Ⅱ
微观的山水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