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租院》到《辉煌中国》浅析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2018-02-23 20:46
新闻传播 2018年16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政治

(湖北民族学院 恩施 445000)

“电视纪录片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记录的功能,使得电视纪录片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而且都会一如既往的承担记录社会变化、反映文明变迁、促进人类共同的文化交流的功能。”[1]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政治、经济、文化引发的社会变革深刻影响着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从以《收租院》为代表的第一代电视纪录片到以《辉煌中国》为代表的的新时代电视纪录片,处处都体现着时代变迁的色彩,更体现着中国人奋勇争先、善思进取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沿革

(一)政治化纪录片时期(50年代末-70年代)

电视纪录片被用于政治领域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诸如《辉煌中国》《大国外交》等电视纪录片,通过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1958年到1977年这一段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不是与政治因素的有机融合,而是简单的依附。政治运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任务,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也被限制为替国家政治大局服务,语言单调乏味、题材单一雷同,缺乏吸引力。

(二)人文化纪录片时期(80年代—90年代初)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深入,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政治因素逐渐淡化。

“因为长时期处于紧张严肃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思维亟待得到解放。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2]电视纪录片领域的革新迎合了广大观众在社会变革时期的精神需求,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春天。

(三)大众化纪录片时期(整个90年代)

电视纪录片发展到90年代已经实现了功能性的转变,服务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成长态势逐渐转变到人文化、大众化的思潮上来,同时也有许多的新的素材不断进入创作者的视野。平实生动,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这是电视纪录片回归“纪录”本身的良好趋势。

(四)社会化纪录片时期(2000—)

进入新千年,市场的介入促使整个电视纪录片行业开始了由内而外的产业化重构,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因素来编排电视纪录片的摄制计划,最大限度提升电视纪录片投入市场之后产业回收率,回收前景明朗可预计也促使了更多资金的涌入。不仅是整个行业在产业构建上迈向了社会化,电视纪录片本身也在越来越多地向社会群体靠近。电视纪录片的取材不再是随意性的,更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整个社会面貌的素材被纳入到电视纪录片领域。

二、《收租院》与《辉煌中国》的对比分析

(一)创作背景

纪录片《收租院》之所以能在当时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其突破了《收租院》泥塑作为“无言的艺术”的局限,借助视听元素把死的东西变成了活生生的影像画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受到当时夸大意识形态,以阶级斗争为主的社会整体风貌的影响。

突破时代的局限,关键还是在于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革新以推动时代发展,从《收租院》到《辉煌中国》便是最好的证明。“《辉煌中国》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真抓实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3]

(二)创作理念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上世纪50年代末诞生一直到90年代末在创作理念上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转变过程。从刚开始的依附于政治,到慢慢向人文化、大众化转变,创作理念的转变看似只是一个自我调节完善的过程,实际上这种转变体现了整个中国20世纪下半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

《收租院》连续8年播放的“高上座率”背后,除了纪录片本身几乎可以忽略的艺术效果之外,更有阶级斗争浪潮的推波助澜。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在突破政治因素的束缚而面向整个社会。一方面,投资者急需占据并扩大市场就势必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大众需求,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市场长期被城市风景类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占领,既没有收视率也没有市场价值,亟待消除观众视觉疲劳,突破僵化思维。《辉煌中国》在创作理念上突破传统政论纪录片的局限,以更贴近社会底层的视角,多角度、多领域展示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三)创作手法

1.主题展现的通俗化

主题的展现是一部电视纪录片社会价值所在,这种展现可能是直截了当式的呼吁倡议也可能是隐晦的暗喻。以《收租院》为例,整部片子的创作依据主要是一个大型的雕塑群,单纯的机械式拍摄肯定无法将静态的雕塑还原成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时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陈汉元提出用解说词的方法便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随着电视纪录片市场化趋势的不断显现,电视纪录片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空泛的家国理论、民族大义式的说教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辉煌中国》在创作过程中选取不同阶层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从普通观众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贴近大众审美观念。浑厚有力与潇洒飘逸相结合的解说文字锦上添花,在不失美感的同时保证了通俗易懂,朴实真切的言辞完美展现了一个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国风范。

2.叙事方式的故事化

《收租院》整部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首先它的创作有雕塑群的引导,而雕塑群本身就是依据真实的故事进行创作的,再加上当时全国上下阶级斗争“同仇敌忾”,普遍有切身体会的劳苦大众更容易领会、接受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化创作的手法在现今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4]有网友评论,《辉煌中国》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描述的都是老百姓看得见的变化。“《辉煌中国》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搭建创作平台,面向全国征集五年来百姓眼中的成就故事、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5]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还有很多,不管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技巧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关键还是要我们破除传统思维模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前景展望

从早期的《收租院》《长江行》到近几年的《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我国电视纪录片虽然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但近十年来才是电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固然有电视普及率和大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因素存在,但问题的本质还是在电视纪录片自身上,这其中包括创作理念的革新以及创作手法的改变。

新时代网络媒体环境下,激烈的竞争迫使电视纪录片行业必须从原有的电视平台走出去,产业融合已成不可逆之势,视频网站、微信社交软件、移动客户端成为了发展第一线,要善于利用新生事物,把纪录片的质量提升上去,拓宽宣传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中国电视纪录片行业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从内容题材、制作播出到市场化运作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传统体制性内容残留,创新不足;整个产业的发展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低,全球份额占比微乎其微。从传播闭塞的发展初期到信息爆炸的互联联网时代,在海量信息和创新思维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政治、经济、文化各类因素融合相得益彰,电视纪录片也将更加富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纪录片之页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