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李忠海 孙学义
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他们往往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但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过于主观和片面,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有时对自己的评价过高,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当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者在球类比赛中失利时,他们往往并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习惯于从裁判或者对手身上等客观方面找原因。凡此种种不能正视现实的行为,都容易让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正视现实的心理品质。比如,学生往往对比赛结果很在意,尤其是班级或校际之间的比赛,他们对结果看得更重。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经常组织班级之间或校际之间的篮球或足球等多项比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赛结果,让他们懂得比赛总会有胜负之分,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使他们输掉了比赛,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关键是要正视现实,正确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今后的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团队的技术、战术水平,从而提高全队的比赛能力。
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激烈的竞争性。竞争的结果既是胜利者的喜悦,也是失败者的懊丧,但这并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之所在。重要的是竞争的过程将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节,能为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我们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赛前我们要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赛后要认真讲评,让学生做到“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另外,我们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也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并能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但文化课往往对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和负担。体育教学具有健康性和娱乐性的双重作用。当学生出现心理压力和负担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此外,体育课应该坚持改革的方针,多创造一些新教法、新练习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技能,又调节了身心健康。
挫折感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在相互协调作用下的产物。根据学生受到挫折时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称回避型和攻击型为消极类型,称弥补型和克服型为积极类型。教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学生的挫折感。在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时候,教师的否定性评价能引起学生自信心的全面崩溃,而肯定性评价则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使学生能够坚持下去直至获得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克服消极的态度。
当克服型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一方面要加强指导,鼓励他们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他们能在课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对补偿型的学生应当做到:既适当地降低目标要求,又保持一定压力,不使他们满足于现状;回避型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卑感过强,所以教师一定要设法使他们首先领略到成功的快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攻击型的学生则要避免无谓的冲突,教师应注意工作方法,以诚挚的爱心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在体育活动中,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肢体联系,团结协作是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跑、一个游戏等,如果没有队友之间的协作,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对于协作意识的培养,我们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应该让学生懂得集体项目比赛时,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等都要以有利于实现目标为最高标准。比赛场上个人技术、战术的充分发挥,是获胜的重要基础,但也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当然,比赛中由于对手情况和气候、观众等因素的影响,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出现失误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要相互谅解、鼓励和支持,不要相互埋怨和责备。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育人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更自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国栋.例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
[2]诸群标.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策略[J].运动,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