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苏春霞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精髓,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食粮!是对当代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启蒙教育的宝贵资源。“民俗是文化”,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也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这也是现代教育应切实肩负的社会重任。
我园历来重视传统节日的教育,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开展了很多丰富的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思想为主题的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比如春节联欢晚会、清明节扫墓活动、端午节包粽子活动、中秋节分享月饼等。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包水饺、缝荷包、做月饼等活动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而在课程开发工作方面,我园也通过自省来探讨和创新文化教育方式,通过梳理将近在身边的节日文化纳入幼儿教育,但纵观幼儿园近年来的教育活动,以传统节日文化带动教学的着眼点仍停留在让幼儿学基础性的唱歌、手工制作等层次目标上,教育活动带有随机性,是零散的、片面的,往往是节日活动热热闹闹,节后教育抛到脑后,忽略了开发课程的实际意义——让幼儿终身受益。
因此,在此背景下,我园申报了“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与研究”的市级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修改、完善,从而在众多的节日中挑选出八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并以网络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与五大领域相融合,使节日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将平时零散、片面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序化,编制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传统节日主题教育课程。大班传统节日主题教育课程以文稿形式具体呈现,中小班参照大班主题活动课程,根据其年龄特点以及经验基础,结合省编教材来实施,在活动目标、内容方面有了轻微的调整,具体采取专门性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浸润性教育活动。其中,浸润性教育活动包括:环境中浸润,指的是发挥环境的渗透功能,创设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活动中浸润,是指其他领域教学活动中、游戏活动中、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浸润;情感中浸润,是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既体现出了教师、家长的感受,更体现了幼儿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首先,整合资源。在研究中,我们既保持传统节日文化内在的精髓,又使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将其渗透于幼儿园其他课程中,同时与各种社会资源相整合,注意民俗文化内容的整合以及传统与创新的整合。其次,注重浸润。由于民俗文化对个体、群体乃至民族所起的作用,是经过长期浸润而实现的。而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幼儿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园认为:通过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幼儿“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亲润”的过程,这种“亲润”过程包括环境中浸润、活动中浸润和情感中浸润三方面的内容。
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主要注重对活动的参与和感知;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主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体验与理解;而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大班的小朋友主要注重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展现、丰富和创造。为了使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加高效地开展,我们幼儿园领导和老师经过认真地研讨、实践、探索、修改和完善后,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案:
(1)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感受和体验生活。
(2)传统节日活动目标确定的基本原则: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将节日的典型面貌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结合。
(3)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的设计:以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典型习俗作为切入点,通过展现不同的活动逐步加深对核心意义的理解。
(4)每个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概括:春节——福(喜庆、祝福、迎新、团聚);元宵节——明(光明、红火);二月二——强(昂首、自强);清明节——生(纪念、生命、生长);端午节——正(竞争、端正);中秋节——圆(团圆、品味);重阳节——敬(向上、敬老);腊八节——和(融合、感恩)。
不仅活动主题要符合传统节日的习俗特点和教学目标,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最好主动借鉴一些国外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的精华部分,从多元化的视角拓宽思维、拓宽视角、另外,在传统文化节日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成长心理和兴趣爱好,突出“童趣”,关注幼儿情感,从而让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得以提升。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幼儿们在亲身体验中逐渐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使幼儿们从小就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就关注传统文化、从小就传承传统文化。使幼儿们从小就深受传统文化美德的影响,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另外,幼儿教师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研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幼儿中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凤凤.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6(24).
[2]张译鹤.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思考[J].读天下,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