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一直是考生考试中的“拦路虎”,学生有莫名的焦虑,教师也时常感到教学无力。笔者在多年的高考复习备考教学中,一直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办法。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体特征非常鲜明的一类,是历史文化文明的精神产物,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的鉴赏和学习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运用。因此,为了解决教与学的困境,笔者试从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梳理提高学生高考诗歌阅读能力的路径。
一
高中三年,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大体分为高一、高二教材的学习和高三系统的备考学习,从这两个方面提出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共五册书,古代诗歌的篇目共34首,必修一0首,必修二诗7首,必修三词8首(2首略读),必修五0首,选修教材共一册,2首诗10首词,且都是名家名篇。语文作为主科,在高中的课时分配大体为每周5节,一个学期按22周计算,每个学期可以分到的课时数大体为110节,除去用于考试、试卷评讲、作业评讲以及用于其他文体和作文训练的时间,在教材教学的分配上,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用于诗歌教学的时间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大约为70课时,再分配到每个学期、每一首诗歌的学习上,大体为1.5课时。
以2016年和2017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诗歌阅读为例,一共6套试卷,题型由2016年及以前的两道简答题11分调整为2017年的一道选择题(5分)、一道简答题(6分);考试内容为2016年2首唐诗(杜甫、岑参)、1首宋诗(曹翰),2017年2首宋诗(欧阳修、苏轼)、1首唐诗(白居易),考察基本倾向是名家非名篇、非名家名篇;考点是鉴赏评价,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备考的课时分配约为40课时,包含知识点的梳理和浩如烟海的阅读。以《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为例,在复习的板块设置上,围绕考点分七个章节进行,除去考点明确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又加上了比较阅读、整体阅读指导和题材内容方向。
整体而言,整个诗歌学习都缺乏系统性,知识呈碎片化特征,所以大大降低了系统学习诗歌的有效性。每年高考前虽然都有专家对考试范围进行预测,但由于我国诗歌数量庞大,所以对学生应考没有实际帮助。
二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展开。
阅读是内在精神生命的自我唤醒,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阅读的土壤;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没有思维活动参与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没有表达,阅读与思考只停留在个体体验层次,唯有通过表达才能对个体体验进行提炼与升华,才能实现群体智慧的争鸣与碰撞。可以说,阅读是基础,思维是核心,表达是提升。我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决不能只着力于其中一方面,这三方面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应该坚持让学生学会海量阅读,深度思考与个性表达。
从学习本身而言,学习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需要良好的技术,当下的教育多元而且日新月异,以需求为目标的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高能力和素养,参加选拔性考试找出适合且有效的学习途径。一般而言,基于思考的学习更能形成长时记忆,思维导图能够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差异,满足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动态学习型等不同特征学习个体的学习需求。它可以协调左右脑的机能,利用阅读、记忆、思维的规律,将抽象的学习过程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效率,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
三
1.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利用思维导图,建立诗歌阅读知识的系统性立体化的框架。以《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提供的诗歌阅读知识为例,建立一个以诗歌为核心,以“学什么(考点、内容)”“怎么学(方法、训练)”为发散点的系统。
2.将单首诗歌例题概念化。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单首诗歌阅读鉴赏的解读模式,以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为例,建立一个以单首诗歌为核心,包括“关键词法”“五步读诗法”“写作鉴赏法”“考点整合法”在内并不断完善解读概念;又如,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п卷题陆游《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为例,建立一个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与哪一首诗相比阅读”为思考内容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概念模式多样化,突出诗歌的特征,表现诗歌的特点,进而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化为主动思考者。
3.将限时的学习延时化。利用思维导图无限的延展性,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语文诗歌阅读的思维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提供的诗歌阅读学习内容即篇目为例,建立一个以典型例题为核心,以“考卷”“复习资料”“教材”“阅读发现”为主要内容并不断拓展,同时以考点题型为特殊标注图形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在这个环节建立的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成体的思维立体空间,就像建筑师一样,精心设计和布局自己的建筑,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体系化的了解。
思维导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备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框架模式。思维导图的绘制灵活多变,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知识的特点,教师给出示范,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著名的脑力开发权威东尼博赞总结说:正确使用有着无限潜能的大脑才能够让人事半功倍。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法就是在教导人们自我整理学习的方法。语文素养的提升建立的基础一定是积累,学习者面对的正是一个无法单凭死记硬背来完成的巨大数据库,在考生和学生面对大量学习资源被动转化为记忆负担的时代,学习时能够系统分析并浓缩数据,找到数据的精髓,发现学习的关键,有系统地指出重点,既能够浓缩大量的资料,又能够释放大量数据,从而将学习所得放在长时记忆中,真正实现百分百的学习。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尊重个体的学习差异,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建构能力,扩大建构的分枝,以教育学生,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规范、引导自己,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