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敏
日前,批改“看拼音写词”时,遇见了“你生气”,一个对勾之后,瞬间又停了下来。刚才那学生写了什么?看着每一个字都对,但怎么觉得这么不对劲呢?翻看前几本作业,都清清楚楚写着“nǐ shēng q씓拟声器”。默默回到“你生气”,打了个叉。继续批改,又遇见了“鹿排”。这,难道是和“牛排”“鸡排”“猪排”一个思路的词?看看别人写的“lù pái”“路牌”,再回想下“你生气”,满心纠结地给“鹿排”打了个对勾。
这种同音异词的出现,在学生作业中并不少见。“胶带”还是“交代”?“忧虑”抑或“幽绿”……教师给学生打对勾的少,打叉的多。
教师认为学生错了,无非是这几个原因:一是说,我要考查的不是这个词;二是强调,本册课文里没有这个词;三是,学生写的不是一个“词”。
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些词呢?教师还得回到儿童中去,回到儿童的队伍里去寻找答案。
儿童是天生的工程师
要知道儿童是天生的工程师,工程的核心就是造物。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儿童自主探索求知,让儿童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工程师,而不是教师眼里会做题的“好孩子”。
写“你生气”的学生说:“我一时想不起该写什么词,就对应着拼音写出了这三个字,读音完全符合,看起来也像个词了。”他有积极的思考,努力推导,希望能正确填写此题。我那个叉,叉掉的也许就是孩子童心里纯纯的自主探索的创造力。
儿童不主动学,遇难就退,我们贡献过什么?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从出生起就开始研究他们生活的世界,滚球、掀翻凳子、反复开关灯……
学会看书后,绘本、漫画、童话……各类书籍,这里面能给予他们的知识浩如烟海,儿童必然会在这样的阅读中摄取大量的新知识。“鹿排”正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学习所得。写“鹿排”的学生最近迷上了《荒野村居》,有时间就抱着书看,里面的求生方式里就有捕猎、烤鹿排充饥。幸而,我没叉掉他真正的自学所知。
儿童的答案单一,思维固化,我们又贡献过什么?
儿童就是儿童
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不同于成人。儿童是有着其所特有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的不成熟的人。
儿童需要尊重,他们是完整的人。儿童也是具有独立生命精神的人,应该得到所应有的尊重。教师要记住,“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在一起”。儿童需要开放,他们是成长中的人。他们有着独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需要,我们教师理应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呈现适宜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儿童需要激励,他们只是儿童。教师和儿童都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和儿童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