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本“没写什么”探寻习作方法密码
——例谈薛法根的有效习作教学

2018-02-23 11:04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燕子密码习作

孙 鹏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从而领略文章的表达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有时文章所写内容繁杂,在对所描写的内容进行一一分析、各个击破时很容易落入分析课文内容的窠臼,教师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的收获却寥寥无几。如果我们换一角度“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关注作者“没写什么”这一视角,探寻作者的写作密码,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1

这是薛法根老师执教人教版《燕子》一课的部分内容:

师:作者是怎么写出燕子的外形之美的?(师范读)

师:好,有更多同学发现了。你来说。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来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好,他注意到了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用得特别的美。请坐。

生:他写燕子身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都各不相同。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写了吗?

生:写了燕子的羽毛、燕子的翅膀,还写了燕子的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只燕子它有头,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而其他地方不都写了呢?

生:燕子体型不大,作者应该是从远处看的,这几个方面容易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就写了这几点。

生:作者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好,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不是样样都要写,样样都写这只燕子就显得很啰嗦,一啰嗦还美吗?

生:不美了。

……

赏析

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作者郑振铎没有写燕子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燕子的眼睛”,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最终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主要特点”,进一步强调写作千万不要啰嗦,一啰嗦就没有美感了。让学生明白写作内容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要写,越多越好,而是要学会做减法,抓住最能表现事物主要特点的部分进行描写。我想这才是有效的写作指导。

案例2

这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埃及金字塔》一课部分内容:

师:我们再来看。文章中写的建造方法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可能是假的,不能确定。因为课文中有一个词是“据说”,证明这种方法不一定是真的。

师:你很会读书!这种方法的确仅仅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猜测而已。老师查阅了资料,有很多种建造方法。

(出示建造方法)

第一种: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端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

第二种: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

第三种: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

师:这么多种可能建造的方法,为什么课文只写了“木撬拉石,堆土垒石”这一种呢?其他几种写进文章不也很有趣吗?

生:因为这种方法最可靠。

生:因为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师:是的,介绍埃及和金字塔的材料很多,建造的方法也众说纷纭,之所以选取这些材料,选择这种建造方法,那是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意图——赞美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请记住:目的不同,取舍有别。

赏析

在这一案例中,薛老师问:“这么多种可能建造的方法,为什么课文只写了‘木撬拉石,堆土垒石’这一种呢?”通过学生的辨析和教师的引导,最终,学生明白了要根据表达目的,文字材料的表达和组织应有所取舍。

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必须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围绕指导学生学习文本“写了什么”“如何写的”来进行,势必走入死胡同,学生学习的视野也不够开阔。鉴于此,薛法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心发现文本“没写什么”,从而找到习作的两个重要密码——“抓主要特点”和“目的不同,取舍有别”,进而实现了跟作者、跟文本、跟教科书编者的有效对话,并最终找到了解开习作方法密码的钥匙,使得“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加接地气。

其实,“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关注“写了什么”,还是重视“没写什么”,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写作密码,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审时度势,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这才是正确的教学观。

猜你喜欢
燕子密码习作
密码里的爱
密码抗倭立奇功
燕子叫
密码藏在何处
燕子一家
夺命密码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