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预测策略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8-02-23 11:04宋道晔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预测课文策略

宋道晔(特级教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启迪思维、形成能力,实现深度阅读。这一观念已被语文教育界所认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该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设置了口语交际与习作练习,整个单元教学的重点落在了一步步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上。其独特的编排方式、有趣的教学内容,为以获取方法为目标的阅读课程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和丰富的资源。

统编教材专设“阅读策略”单元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不同的阅读内容、不同的阅读目的,会用到不一样的阅读活动;不同的阅读动机、不同的阅读态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效果。比如水平相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对文章语言的记忆与内容的理解也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原因首先在于谁阅读时更主动,其次在于谁在阅读中运用了更多的有效活动。因此,要达成良好的阅读效果,实现深度阅读,运用有效的活动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阅读策略就是唤起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跨越阅读障碍,逐步形成关键的阅读能力和持久的阅读动力的有效活动。

统观国外阅读策略的研究,可以从《美国集中常用的阅读策略简介》一文中了解一二。该文列举并详细介绍了美国集中常用的阅读策略,如提问策略、自我监控策略、故事结构策略以及预测策略等。另外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Vicki A.Jacobs勾勒了中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序列:“1-2年级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到了中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做一个有策略的阅读者……到了高中,成功的阅读者会带着他们广泛的、深刻的阅读知识、策略性的阅读技巧和早期阅读实践的策略到文本中去……有能力去分析和综合专门学科领域的文本。”而美国2010核心课程标准中,阅读策略则被镶嵌在了不同学科内容领域。

阅读策略的研究在我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余映潮老师针对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追问、连问、碎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主问题设计”这一阅读策略;林荫在《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中提出了浏览性阅读、兴趣阅读、验证性阅读、课外细读等四种阅读方法。对于如何将阅读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台北市相关学者明确地提出了预测、连接、提问、图像化、推论、找出重点、统整和理解监控等七种阅读理解策略,对协调学生获得文本内容与训练阅读能力之间的矛盾,形成关键的阅读能力和持久的阅读动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温儒敏教授在谈到当前我国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时说:“学生读书很少停下来,想一想,这怎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怎么深入阅读,语文素养怎么真正提升上去?我们的语文课就要改一改,不能满足于精读精讲,还要在精读精讲之外,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基于当前的研究基础以及阅读教学的现状,统编教材在落实阅读策略教学方面开始做一些尝试:每学期编排一两次“阅读策略”单元,每次安排某一种阅读类型,比如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等,不同文体、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每个策略单元的学习内容都编排成了一系列的练习,通过读中练、练中读,有意识让学生掌握一些读书方法——而这正是效率最高的一种阅读方式。策略单元的出现,应该说是一种警醒、一个导向。

关于阅读策略“预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体现的阅读基本策略是“预测”,整个单元教学的重点落在了一步步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预测”这一阅读策略上。

预测这一专业术语出自叙述学,西方研究者把预测定义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假设”。他们认为好的读者常常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做出预测。这些预测可以帮助读者监控他们的阅读理解以及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因为它可以帮助读者有目的地将他们大脑中的背景知识与课文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换句话说,预测可以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大脑中的图式,而激活了的图式也更易于从新知识那里得到强化和补充,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预测这一概念在汉语词语中的解释是: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统编教材导语部分给出的关键信息则是猜测与推想——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猜测过程,这些猜测随着阅读的继续得以证实或否定。

由此可见,预测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也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学习预测策略可以提示学生阅读时在自觉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作出判断,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大脑中的背景知识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联系起来,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勾画出未来事物发展的基本轮廓,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反过来,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旧有的知识也得到了更新、深化和补充。运用预测策略,学生在猜想、验证、再猜想的循环过程中,其注意力会被持续吸引,其判断力会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也使学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样由假设出发,沿着脉络一步步展开的。因此,学习预测策略不单单指向阅读理解力的提升,对学生习作过程中如何选择材料、布局谋篇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会预测”单元设计思路

2017年秋季起投入使用的统编教材,从语文方法性知识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探索,这一变化体现了当前语文学界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语文课程方法建设的重视。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明确提出“学会预测”,并作为第一个阅读策略集中安排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其编排目的也显而易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操作,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需要在单元内容设计上下点功夫。结合对阅读活动的理解,顺着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建议把单元阅读目标定位为:依托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借助导语、旁批、插图、表格等提供的信息,教学生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运用学到的预测方法自主阅读故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不会叫的狗》,通过补充故事关键情节进一步体会这种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植根现实、合理想象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领悟重在预测、不在对错的阅读态度;运用预测策略回顾阅读,帮助学生发现作者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按着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习作构思,把学到的预测技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1.依托故事学习“预测”

学会预测必须要有好的依托,这个依托就是一篇足够有趣,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动脑去预测的好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会预测“这一单元课文的选择上,以轻松有趣的童话故事为主。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就是编者特意安排的一篇承载着“学策略”这一任务的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教学,要侧重方法的指导。本篇课文呈现的预测方法以旁批的形式在正文中呈现,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指导性;编者还同时根据故事情节配以色彩鲜明、结构简洁的插图,相信任何一位读者看一眼都会被吸引住;然后,又以表格和泡泡语的形式将预测的依据和内容集中呈现在课后练习中,这有助于学生对预测做出进一步的、快速的理解。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旁批中的问题,并启发学生领悟预测文章内容的依据。如从题目入手猜测故事可能写了什么,结合文章插图猜想老屋可能会说些什么,联系上下文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通过重复出现的语言结构预感到故事将要出现怎样的情节,等等。随着阅读的推进,能够依据故事三次反复,感受童话故事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编写方式。这样边阅读边想象,边猜测边验证,让学生慢慢体会到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要有一定的根据。

如故事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旁批中如果没有特意点出,学生就不容易发现,而这正是整个故事的文眼,是阅读理解的重点所在。这段文字的旁批是“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味,吸引学生专注于故事并乐在其中,从而与作者发生关联、产生共鸣。又如,当老屋帮助过小猫、老母鸡之后,又迎来了第三位求助者,这时出现的旁批是“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接下来,学生一般会顺着前面的思维习惯进行猜测,而结果却是“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有讲完”。这种结局会让学生猛然领悟到预测的不确定性,享受到一种出人意料的乐趣,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预测策略是一种探究式阅读方法,由此进行的猜测与推理是思维层面的训练,可以解决文本深处的问题。养成这样的能力和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2.自主阅读练习“预测”

遵循方法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原则,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阅读策略有更深入的理解,本单元提供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两篇略读课文,用意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预测方法进行阅读,以复习、检验、巩固预测的基本方法。这样先扶后放、先学再用,在策略学习—实践演练—反思体会的循环往复中,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人类的文学领域,有一种神奇的自然力量。 如果留心结构就会发现,很多故事都是结束在第三次。这是民间故事中最常用的一种叙述法则:同样的事情重复三次,第三次重复引入关键性的转折。基于这一文学现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的学习重点是运用精读课文所学的方法,预测胡萝卜先生第三次会遇到谁,发生了什么。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胡罗卜先生遇到小男孩的语句——这段话讲到了长胡子的各种用处;然后,要启发学生依据这段内容和生活常识补充胡萝卜先生走过鸟太太家的树底下时发生的事情;接下来,就要对胡萝卜先生第三次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进行预测了:

胡萝卜先生就这样一直走,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展示练笔,并与同学交流自己预测的依据。之后教师出示原文内容:

胡萝卜先生就这样一直走,他的胡子一直长……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子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系住了眼镜。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变化以及结局,意在向学生传达一种重在预测、不在对错的阅读态度以及童话故事结局编写的思维方式,即为14课续写故事的结局以及单元习作练习“续写故事”做好铺垫,也让学生再次领会到预测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并进一步体会阅读的乐趣。

能否提出问题,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和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不会叫的狗》训练重点是以多种结局推测故事的结尾,感悟故事情节的反转。阅读中首先要提醒学生一边读一边猜想,鼓励学生顺着故事情节不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把问题写出来:

“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哪一种更合理呢?”

“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我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过程,是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策略对一系列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问自答、探究思考、归类分析、寻求佐证的鲜活的体验过程。因此,教师不要急着指导或否定,而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最终找到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故事结局。

略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迁移运用学到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顺着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并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阅读环境,从而激起学生探究、质疑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运用“预测”续写故事

我们已经知道,一边读一遍猜测与推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并从中领悟到写作中布局谋篇的一些技巧。我们再来回顾本单元的课程设置:

精读课文,依托故事学习“预测”。老屋迎来了第三位求助者,这时出现的旁批是“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而故事的结局却是“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有讲完”。由此引领学生发现第三次与前两次的不同之处,领悟到好故事都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略读课文,自主阅读练习“预测”。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对胡萝卜先生第三次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进行预测;阅读《不会叫的狗》,以多种结局推测故事的结尾。通过两次预测演练,即为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打开了思路、做好了铺垫。

习作练习,运用“预测”续写故事。续写,就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猜测和推想,顺着故事的情节延伸下去。续写故事,要侧重方法的运用,将学到的方法巧妙地迁移到习作训练中去。如本单元精读中学到预测的阅读策略,略读中进行了方法运用,接下来就可以按着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习作构思,完成“续写故事”的习作任务了。

要使续写内容合情合理,需根据故事中的已有信息进行推测。如,本次续写故事练习,预测的重点是故事的结局。而预测故事结局的依据可能是人物、插图、泡泡语等。因此,续写前要先读读前三幅图上的文字,厘清故事中人物关系,了解故事的起因,然后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预测故事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预测,也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内容图式,指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预测。最后,再鼓励学生把推测结果用书面语言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

阅读策略教学问题规避

温儒敏老师说:统编教材安排“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有意识让学生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教学中老师可以举一反三,讲一点相关的读书常识,但主要是引发兴趣,让孩子自己找书来读。因此,教学中应注意:

1.立足单元,整体设计。统编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凸显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教师要要突破逐篇设计、逐项教学的定式,围绕重点目标整体设计、整体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学策略、用策略的习惯和能力。

2.一课一得,循序渐进。阅读一篇文章,需要综合运用到各种阅读策略,但是在教学阅读策略时,教师不可面面俱到。仅靠一两次训练是不可能充分掌握一种思维技能的,因此,每一次训练要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切忌不加选择全塞给学生或将阅读策略的术语强加给学生。

3.自然呈现,潜移默化。阅读是一种心智的活动,呈现方式上和教学中不刻意强调阅读策略,防止当知识教,防止过度操练。方法习得和能力训练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渗透,避免把阅读策略的知识单独拎出来灌输给学生。先知道规则,再按着规则做,形成能力了、养成习惯了,阅读的技巧才会越来越好,才能读得深、想得透,才能慢慢变成一个真正优秀的阅读者。

猜你喜欢
预测课文策略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