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阳
相比之前的创作,当下主旋律影视作品在故事建构上更注重真实性的把控,从而使影片的叙事更加接地气。《湄公河行动》《战狼2》和《长征》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的事迹大多来自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如在国家某部委处长赵德汉家中搜出两亿现金的“小官巨贪”故事原型正是2014年前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通过影视真实感的塑造与艺术作品感染力的提升,实现主旋律意识的“寄情”与受众的“移情”共鸣。
在好莱坞的类型影视剧创作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是最典型的,而国内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往往将人物符号化,英雄人物的个人情绪总是被高尚的民族情怀所掩盖,个人利益在国家利益面前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如《董存瑞》《上甘岭》《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系类作品中英雄人物身上往往被赋予了“高大全”的符号化特征,但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往往过于扁平单一,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相去甚远。与之前“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湄公河行动》并没有摒弃人物身上的缺点,方新武在审讯犯人时脏话不离口,拳脚相加,更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割破犯人的动脉,这样的人物刻画虽颠破传统,但无疑加强了电影的真实性,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
国家认同作为政治概念,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人民的名义》导演将镜头对准当下中国社会,致力于从政治、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切除社会“毒瘤”,虽然当下中国社会的问题如同人身上的毒瘤一般,不宜展现在人前,但正是这样赤裸裸的在国人面前切割,更加深了观众对国家的认同,因为国人见证了国家政府认错的勇气,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使“家国一体”的信念不断在国人心中确立。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苏冷战后的两极格局,使国际格局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被世界各国认可,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认同感在华夏子孙的心中不断强化。《湄公河行动》以纪实的风格拍摄了天安门、公安局、缉毒专案组,这些看似为影片贴上了“主旋律”电影的标签,却没有陷入传统影片中高呼“人人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口号,随着郝部长“还十三名中国船员一个清白,给全国老百姓一个交代”的表态掷地有声,体现了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也开始呈现出了诸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宣扬的“国家为人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人物塑造层面,主旋律作品中应注重对关键性人物的多元化塑造,从性格和情感逻辑入手,突出人物在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灵魂内核,塑造出真实而又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人民的名义》中40余位老戏骨同台飙戏,《湄公河行动》与《战狼2》中张涵予、彭于晏和吴京的精湛演技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人物塑造质量。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凡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无不受到观众好评。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官员贪污腐败、百姓的教育医疗等问题,都成为当下广受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此类现实题材的讲述,自然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在这一方面,《人民的名义》为当下的影视作品做出了典范:小官巨贪、高级官员的不作为、家庭中不幸福的婚姻以及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都与当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这样的社会矛盾不仅体现在国内环境下,在国际视野下也有痛入骨髓的民族矛盾。因此,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湄公河行动》与《战狼2》,通过民族之间、正邪之间的较量,无疑也迎合着观众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邓若伊,余梦珑.论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策略[M].新闻界,2017(8).
[3]宋维才.大国意志、主流价值与商业精神——电影《湄公河行动》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启示[J].当代电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