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突发事件通常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不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定阻碍。无论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安全事件,都是事发突然,令人无法预防,从另一侧面也能暴露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重要作用。
2017年8月28日上午10点44分,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张家湾普撒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造成34户共170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超过510万元。截至当天下午20时,纳雍县官方公布灾难已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其余人员仍在搜救中。
不仅是自然灾害,有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重大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非法使用地沟油、外卖制作地点卫生不达标等。但影响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是“毒胶囊”事件:2012年4月,经央视媒体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竟然把废旧皮革料放入生石灰中进行漂白并熬制成工业明胶,制成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并流入药企,最终被患者服下。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所生产的13个批次的胶囊就存在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现象,最高者已超出了标准的90倍。
2012年9月23日深夜至次日凌晨,太原富士康发生了一场较大规模的群体事件,给当地带来了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打人者纷纷表示,公司之前就曾多次纵容安保人员对工人进行辱骂,致使二者之间积怨许久。记者走访调查得知,事件起因还是因为保安殴打一名山东籍工人后引起其同乡不满,于是,事情很快就由几个人的争执发展成数千名员工的群殴。尽管未造成人员死亡,但仍有40余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有3人是重伤。最后,工厂为了平息事件不得不被迫停工一天。
目前,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大部分是在我国成立之初开始建造并投入使用的,时隔多年设备已经开始老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足够重视设施维护和更换,使用时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相比新建设施来说,更容易出现公共安全事故。这不仅会给城市居民造成巨大伤害,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上述列举了一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如果处置不及时或不妥当都会打破原有社会秩序,引起民众不必要的恐慌,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要注重消息的权威性、合理性以及传播渠道的畅通,才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由于时间紧迫,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很多媒体来不及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就擅自发布消息,导致同一事件有多种说法。这就是对民众的一种误导,也会让突发事件的处理面临一些不必要的困难。
突发事件通常会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为有效扼制谣言和稳定民众不安的情绪,新闻媒体尤其是一些官方主流媒体一定要借助自身的舆论引导优势,以政府公告的形式发布权威信息,有助于民众快速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效缓解社会整体紧张、焦躁的心理,促进事件平稳发展[1]。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必须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只有客观、完整、前后一致的报道才能帮助政府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到民众的信任和配合,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新闻媒体没有对事件的最新进展,危害程度、应对策略或结果的预判等向民众进行详细说明,反而故意隐瞒,那么,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害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极易引发新的突发事件。
如果一些突发事件涉及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或专业性较强,应邀请有关专家为民众答疑解惑。从专业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引导民众理智应对,把突发事件的危害努力降到最小。
新闻媒体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要及时传递政府信息,也要把群众的声音第一时间转达给政府。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畅通,才能联系民众配合政府,及早防控,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将会直接决定事件能否迅速得到妥善解决。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大众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去认识事件本身,也就是传递正能量,让民众可以积极、从容应对。
突发事件由于事发突然,民众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让民众内心的不安情绪被不断放大,进而影响他们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预判。新闻媒体要根据公众接收信息的规律,对事件的起因、过程以及最新进展进行报道,真正尊重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对事件的报道不应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还应侧重对整个事件的剖析,理智客观地判断事件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并就事态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大众提供丰富、连续的后续报道。这不仅可以很好地安抚民众情绪,也是媒体树立良好形象的机会。
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新闻媒体通过传播有效信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人道主义救助和危机社会反思的作用,这也是社会赋予每个新闻人的责任。例如:当灾情发生时,新闻媒体的播报会让救援组织在第一时间了解民众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情况,方便他们及时给予人道主义救助。当然,新闻媒体也应积极加入应急救援队伍,利用舆论力量争取到更多有效帮助。
新闻媒体的危机社会反思作用是为了更好地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平时应继续加大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成员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2]。只有国民危机意识整体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如果人人都能掌握自救、互救、逃生的方法,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配合政府开展救援工作,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信息化时代为突发事件提供了更多渠道、更多层次、更多角度。各类现代化通讯手段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不再单一,降低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因此,新闻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主导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导向作用[3]。首先,及时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帮助民众认清形势,消除流言,稳定情绪;其次,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交流,正确传达政府的应急决策,展现党和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营造正面的舆论导向,充分行使手中的话语权,协调社会关系;最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受灾区域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并监督政府和社会的各项应急救援工作,迅速高效化解事件。
现代化城市发展常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新闻媒体作为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成员,自身价值日益凸显。只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才能找到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策略,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健.敢说、早说、会说:第一时间引导舆论[J].中国记者,2010(3).
[2]黄宏纯.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研究[J].传媒,2017(18):88-90.
[3]彭军林.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