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2018-02-23 08:47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在小学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各种活动进行教学,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这样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表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不再是以本为本。但反思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多教师仍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尽情地灌输死板的知识,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不同于一般的书本知识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那么,如何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根据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具体的策略及措施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构建和谐、真实、立体的课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为了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可结合主题特点,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在课前体验中,教师可先进行调研:一是明确主题内容,如学习主题是什么、如何实现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了解学生情况。由于学生在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必然会造成体验方式、方法及结果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分析、了解。接着,再在此基础上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体验,这样的体验目标才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收到实效。比如,在教学“快乐过新年”这一课前,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上网查找与新年相关的资料,或者请教父母等长辈,了解不同的新年习俗。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提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一起去学学剪拉花、窗花,贴对联等,学做一些特色小吃、学一些民歌小调等,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新年习俗的魅力,更加激发他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珍惜和热爱。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所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增强德育效果。

1.融入话题,结合生活。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动力。其次,从学生的关注视角出发,选取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丰富课程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就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上课铃响了,甲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乙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但甲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请大家就这件事展开讨论:假如你是乙同学,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由此,通过设置常见的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引发他们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地告诉学生要怎样、不要怎样,就会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只会“雨打地皮湿”,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设计相关的体验式活动,让他们去想、去做、去尝试、去体验,甚至去犯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体验生活,感悟道德。例如,在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时,就可把学生要学会的具体事务搬到课堂,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恰当的方法。学生在品德课堂上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必须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而体验式活动的设计和引入,则可恰如其分地让学生内化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之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道德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例如,在“上学路上”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开展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活动,如设计在马路上追逐打闹,跨越栏杆,闯红灯,在河边玩耍等情景,并引导学生辨析、思考,使之学会判断以上行为的正误,从而了解相关安全知识。此外,还可通过充分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如下知识:大家是通过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到学校,在上学途中,应学会看交通信号灯,从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公民,从而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即使马蹄再疾,也无法一日赏尽长安之花”,任何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保持课堂上德育的长效性,就必须以一些后续的教育行为和活动来继续引导学生的激情与理性,让教育实效落地,生根发芽。

课后践行活动是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一种回味、反刍、体味、实践,一种真正的“内生外化”知行合一的转变过程。加强课后实践活动,就是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当中,让学生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故此,在课后就应设计、组织丰富的课外践行活动,如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主题活动课等。此外,还要把教育引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建立并利用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让家长及社会对学生在校的教育有知情权,有参与权,有责任感,并主动配合学校工作。由此,通过对学生的品德操行齐抓共管,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不断深化认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最终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因此,把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结合是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权利,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开发德育元素,让他们积极体验,融入社会生活,发展其道德感知力,以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之过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生活。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