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怀刚
评论作为广播新闻的主要形式之一,既有其重要地位,又有其独特作用。评论绝非广播新闻中用于点缀的“小品”,而是不可或缺、有其不可替代威力的“武器”。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广播媒体的特性,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推出有深度、有思想、受欢迎的广播新闻评论,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广播评论的弱势地位并不代表广播评论不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广播评论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按照广播规律进行创新。
以新见长、以情见长、以活见长的广播评论,站在时代前列,以深刻的分析,前瞻性的思索,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发表真诚的、有价值的见解,为听众提供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由此获得了听众青睐。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节目要发挥媒体优势,体现出权威性,及时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分析透视,这样广播评论才会在听众中引起共鸣。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评论组对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第一评论》进行实验性改造,制作出全媒体新型广播产品——《央广两会快评》,遴选部分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和专业嘉宾,点评和解析全国两会期间的政治、经济、民生热点,点评专业权威、观点主题鲜明,传递了有时效、有深度、有品质的央广独家观点,节目迅速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央广网后台监测数据显示,《央广两会快评》页面浏览量100万人次,平均每个产品点击量过万。
由于广播听众不受地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所处环境的限制,因而,广播新闻评论选题更要贴近社会实际,注意突出牵动人心的“热点”问题。因为凡是牵动人心的题材,都是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抓住这样的题材写评论,必然会扣人心弦,引起听众共鸣。
在所有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广大网络受众的自我表达更易实现,多元话语并存成为现实。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把握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必须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开启新思维,加强节目创新。新媒体时代,信息高速海量流动,各类新媒体传播工具迅速扩展,新闻传播已从提供信息的时代进入提供并解读信息的时代,广播评论的触角伸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需要观点的帮助来鉴别和理解信息。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全天候不受时空、画面、设备的约束,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评论。广播新闻评论完全可以通过融合新媒体、拥抱新技术为自己开启新思维、新天地。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对重大新闻事件、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所采制的评论性稿件。在稿件要求方面,不仅需要观点鲜明、论述精确,同时要见解独特,不断推陈出新。在全媒体时代,听众可以自由选择熟悉便捷的媒介,如使用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网络留言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传递自己的观点,从而与节目形成良好互动。新闻评论尤其是广播新闻评论只有渗入新媒体融合时代的新观念,才能推陈出新,为受众所喜欢和接受。
新闻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观念、新思想、新道理是很困难的。但受众反感没有新意角度的评论。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环境下,广播新闻评论应充分利用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的优势资源与便利条件,在丰富新闻评论内容的基础上,不懈寻找新角度。一个新角度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它既可使一个人皆熟知的话题说出新意,也可使一个各家都关注话题的评论高出一筹。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新闻评论改变了思维模式,善于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独辟蹊径”思考问题,选择新颖、与众不同的角度把评论做足,更有力地提升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感召力。
广播评论有其独特优势,这就是广播带音响,既使评论生动活泼,又能让听众在愉悦中受到教育、明了事理。广播评论必须循遵循广播的传播特点,抓住受众耳朵,在“听”和“声”上做好文章,才能扬长避短,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评论《“田”字新解》是近年来少有的让人精神一振的广播评论。批驳滥用耕地的观点并不新鲜,让人觉得此评论充满新意的还有节目的整体构思:作者巧妙地用一段温柔的女声与清亮的童声之间的问答引出这个沉重的话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之后,节目用扎实的采访、丰厚的音响作论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批驳滥用耕地、揭露为何滥用耕地屡禁不止,观点尖锐,评述有力,很有说服力、震慑力。
三门峡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推出的“有事您说话”有新时代适合广播传播特点的节目形态,每期节目中声音元素相对丰富,既有新闻当事人的典型语言和新闻背景音响,又有采集观众的观点声音,形式更加多样化,既发挥了广播的独有优势,又增强了主题说服力,实现了评论主体多元化、节目形态草根化,叫好又叫座,成为广播媒体向新媒体延伸的优质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效应,为广播评论适应当今媒体的激烈竞争,为受众谋求发展提供了良好范例。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评论题材更加宽泛,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更关注普通百姓的经济思想、生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号令,而是贴近百姓耳边的亲切话语。以往评论只是新闻节目中的一个小块,也不是天天见,如今,如果把主持人串连新闻中的点评包含在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央广新闻》《新闻晚高峰》等新闻广播节目中,每天会有几十上百篇评论,这个大变化的背后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即事而评,快速反映,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
在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担任着新闻评论员的角色,其一言一行极大地影响节目收听率。有了适宜的土壤气氛,广播人创新力的种子就要发芽。2016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推出10场大型现场直播访谈节目《河南再出发》,节目采取主持人、嘉宾、网友、听众共同参与的立体访谈模式,以录音采访、记者连线、嘉宾访谈、专家点评、网友参与等方式呈现,并设置议题,请网友参与互动。邀国家发改委研究员、河南新闻广播特约评论员杨禹第一时间跟进评论,呈现给听众最质朴的新闻评说,令人耳目一新。
深入认识新媒体时代评论在广播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广播评论的不足,探索广播评论的规律和特点,创作广播评论精品,对于促进广播事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广播新闻的导向水平意义重大。必须发挥广播评论的优势,开辟广播评论创作的新天地,让广播评论这面引导舆论的旗帜,以高品质的内容和形式获取更长久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在新媒体时代发挥更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