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突出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我们致力探索研究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指导意见。笔者选取高中体育教学某些教学案例,对促进高中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体育运动是富有趣味、充满阳光的训练学习活动。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情感和情绪的必要前提。教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具有生活味、趣味性、挑战性的体育课堂,可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体育活动,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享受阳光体育的快乐。设计多种多样的趣味竞赛和游戏活动,就是构建趣味体育课堂、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形式。
游戏教学是体育课堂的基本方法。体育游戏活动具有竞争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对有效转变原本枯燥无味、严肃紧张的体育课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能进一步活化体育课堂,增添课堂乐趣,不仅能让学生身处互动交流的游戏过程中,还能激起他们对运动训练的兴趣,增强体魄,掌握必要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发展团结协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培养良好的毅力和纪律性。例如,在篮球模块训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游戏形式来激励学生加强锻炼。将学生分成两排,间隔好距离,每两人面对面地站好,要求他们听老师的口令去触摸对面同学的膝盖,特别要注意防止自己的膝盖被对面的同学触摸到。游戏中触摸到对面同学的膝盖次数最多的,就为胜者,否则就要接受蛙跳、折返跑等惩罚。在这样的游戏形式中,学生积极参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促进他们追求进步的体育心理,感受田径运动训练的乐趣,进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
同时,教师巧用游戏形式来优化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应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生理差异、个性特长等学情,合理设计体育游戏内容。如,对男生可以结合足球、篮球、排球等常规性项目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对女生则可利用伸展性运动项目选择一些合理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项目,并辅以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项目训练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常规内容。优化体育达标项目教学,是提升高中生体育运动认知等的重要基础,是检验学生身体素质情况的主要标准,是促进高中体育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举措。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和训练规范,都能从不同侧面对应着学生的运动认知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巧妙利用体育项目训练,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进入体育课堂,融入特定的项目训练中,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学校体育教研组应积极联系自己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严格按照国家高中体育教育大纲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评分标准,科学地设定体育项目教学训练,并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性别、年龄特点、身体条件、特长兴趣等因素,合理设置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常规达标项目,指导学生加强学习训练,为不断提升学生运动认知、增强综合身体素质做好充分准备。
在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巧妙融合学科素养培养理念。例如,注重细致观察学生情况,关注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和训练需求,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任务,灵活采取室内与室外训练交替结合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增添一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例如,在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项目训练教学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对长跑训练的意义认识不明确,以为在操场一圈又一圈地反复跑,培养的只是体能和耐力而已。在此,教师应借助长跑项目训练,对学生开展运动认识的引导和教育,要使学生明确认识长跑的训练意义不仅能提高体能和耐力,而且有助于激励精神和意志,特别在相对枯燥的长跑运动中,培育的是学生积极认识自己、挑战自我、坚持攻坚克难的顽强毅力,展现的是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坚持。
团队竞赛是常见有效的体育活动形式。教师灵活开设团队竞赛活动,有利于指导学生深入体育运动,在公开公平的团队竞争氛围中切实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锻炼忍耐力、抗压力和爆发力等技能,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进而为增进合作体育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许多团体竞赛活动的专业性、技能性和对抗性要求与难度都显著提高,精彩程度也更加突出。例如,定期在年段班级中组织开展篮球对抗赛,通过激励学生踊跃参加比赛,在运动实践现场充分发挥自己的篮球运动水平,展现团体竞赛风采,凝聚起集体荣誉感,锻炼团队默契配合、“克敌取胜”的实战技能,逐渐培养应有的体育素养。同时,在团队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个体也深化了对团结协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体育运动意识,明确定位了自己在团队中的正确的位置、角色和作用。参赛个体在竞赛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勇于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进取意识,而且学会了善于合作,正确理解体育运动精神,提高了合作竞赛能力。
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不止于课中实践,应积极拓展延伸到宽广的课外生活,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教育活动,目的就在于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动力,成为一种美好生活常态。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指导。科学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丰富学生体育运动生活,强化应用体育技能,提升运动实践能力,增进体育素养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结合创建特色体育校本课程活动,开辟新颖生动、富有地方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为指引学生拓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体育素养培养增添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借助本地体育资源优势,构建由绿色长跑、体育艺术节、广播体操、课后跑操、校园排舞、有氧健身操、学生体育社团等项目组成的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力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广设课外体育活动、开辟特色体育第二课堂、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局面。为响应国家“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运动倡议,我校积极行动,坚持每周利用固定时间,进行集体跑操练习。尤其是通过集体跑操活动,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进操场,踊跃加入跑操行列,享受阳光体育的快乐,提高了体育兴趣,增强了运动活力,也不断坚定了他们坚持体育运动的信心和毅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和体育品质的培养。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良好的体育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以及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