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并非要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的完整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它强调为理解而教,为思想而教,为意义而教,为发展而教,使教学过程切实由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度教学有利于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以生为本的课堂,凝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引领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落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性质做了明确表述:“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必须深度解读课标,找准核心素养立足点。
本框的新课标要求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学生通过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习之后,明确了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本框在教学时,首先从效率开始谈起,依次是效率、公平,以及两者关系,到最后的如何实现公平。在完成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最后集中研究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并将其作为落脚点研究透彻。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切入点看,本框内容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平,特别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然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公平的具体措施,培育和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认同;其次是通过了解效率的含义,深入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了解当前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精神分析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认清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提高法治意识的紧迫性,提高学生共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从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到2018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提出,其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明确了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课程的教学三维目标也进行了引领整合。因此,基于学科素养立意,本框教学在分析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科知识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结合。通过生活化的事例,直面当前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启迪学生的科学精神,激活思维。通过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认同有关政策,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及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及策略可以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平、效率的含义,知道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理解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怎样实现社会公平,如何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深入认识我国当前的分配政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选择;初步掌握解决社会经济矛盾、平衡利益关系的方法和技巧,树立和增强法治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理论观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认同。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必须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深度解构和有序推进。在本框教学时,笔者深度解构各个教学环节,以期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
1.问题诱导,以知识储备为基础推进深度教学。教师展示多媒体问题:下面是小吴一家人所获得收入,其中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____。①小吴的爷爷通过自己炒股所得收入;②小吴爸爸承包20亩地,在专家指导下科学种植所得收入;③小吴的妈妈在外资企业工作所得工资;④小吴在国有企业工作所得工资收入。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巩固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精准认知,为深度教学做好铺垫。
2.设置故事情景,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有序推进深度教学。
教师活动:展示情景——三个和尚没水吃
设置问题:人力投入越来越大,为什么产出越来越小?引导式讲授效率的含义及其表达的经济社会意义。
结合图片、教材相关词语,回答问题,理解效率含义,并引导学生类比推理,理解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情况下,注重效率的提高有极其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培育学生认清国情的科学精神及公共参与意识。
3.设置实践探究教学情景,深刻升华核心素养主题。
(1)设置问题。“假如你当长老,为改变这一局面,你会用什么措施来调动大家挑水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思考回答(可以有多种方案)。在学生说出各自方案后,教师恰当评价鼓励点评。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探究结论:收入分配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60页的两个观点,你认同哪个观点?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辩论,得出结论后及时展示。通过适时激辩,精准认识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平均,而只是相对平等的状态,既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培育科学精神,增强政治认同。
(2)分析说明当前我们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资料、讲解文字资料,实例探究“华西村的分配方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记录主要观点,选定发言人表达本组结论。
探究结论: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实现效率的重要保证,两者均不可偏废。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障社会公平,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保障;②保障社会公平,还必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通过税收等杠杆,加强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还富于民”。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解说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为实现社会公平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体会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职能,从而使学生支持国家建设,学会做主人,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培育学生政治认同,以科学精神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