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全椒县江海小学 安徽滁州 239500)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生命及财产安全有所保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其中高频出现的青少年自杀或意外丧生事件暴露出了现阶段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以及缺少安全常识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是很好的发展思路。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正确的生命认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并教会学生一定的生存常识,生活技巧,以及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初步认识[1]。
具有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正是实行这种教育渗透的最好门户。
将生命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要求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合适的内容,还要适应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教会学生热爱生命,正确的调试心态,灵活的应对危机,最终达到强化青少年心智意志力,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的目的。
传统的大班教学实行统一的标准,规定学生必须严格执行,并依据此对学生做出评价。虽然小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但他们已经具备了直接的感知和应激能力。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人所具有的特性,对真正存在问题,需要引导的学生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僵化而单一的教学方式本身过于理性,缺少人文关怀,对生命教育的渗透没有任何帮助。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且通俗易懂,对课文的理解难度不大。但目前的语文课堂内容设置上,往往只停留在课文的读诵,生词的拼写,习题的讲解,对作者大多是简单的介绍其所获荣誉和出生年月,并没有更多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思考。这体现出传统语文教学中生硬的课程设置,机械的重视工具性而缺失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让语文失去了引导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成长于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经历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特别的个性。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沟通,查明原因,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反思,最终总结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对是非有合理的判断,进而养成健康的心理。
小学课本教材中所选文本题材丰富,涉盖面积广,其中可挖掘的内涵很多。要把生命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大力挖掘课文[2],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归纳出通用的规律,比如《海伦凯勒》中天生残疾的海伦凯勒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仍然坚持学习,认知,感受这个世界,并且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海伦凯勒对自己生命的珍重就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典范,而典范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大概标准,以后如果在现实中遇见艰难险阻,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对象。
语文教学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在教材本身下功夫,课后练习上也大有文章可做。小学阶段的课后习题大多比较简单,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自由写作模块都不会设计太晦涩的内容。目前的习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生词的记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好比《蒲公英》一课,在完成课后要求的字词任务之后,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几颗种子结局不同的背后原因?怎样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到表面美丽的事物或许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呢?试着在课后作业中加入更多的开放性问题,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寻找原因,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当学生真正的思考并且找到正确答案后,就会对这个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再遇见相似的情况时,就有可能谨慎的避开风险。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对危机,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理”,还要让学生知道“行”,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生命教育才是有效的。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机会实践以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真的将学生置于险境是不科学的,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要让学生身心都能参与进来,“模拟情景”是较好的方法,在这个模拟的情境下,可以开展情景剧表演[3],知识竞赛,闯关游戏等等。《生命的壮歌》这一课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大家建立此刻被火焰包围的情景,让大家模仿课文中小蚂蚁的行为迅速抱团冲出“火场”,设定一些奖励机制,对表现良好的组进行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危机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小动物的智慧,以及对生命的执着,由此从珍爱自己的生命,进一步升华到对一切生命的珍重。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在小学阶段是必要的,尤其是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内容较其他学科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渗透生命教育上更为方便。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创造性的发展各种措施,不遗余力的感染和教化孩子,教会他们感知生命的美好,珍爱生命,学会在危机中保护自己,学会生存,学会和谐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从最初开始,强化青少年的意志力,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