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回来。”
1924.6.25-1986.7.29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23岁的邓稼先赴美求学,并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同年10月,他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一做就是八年。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边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一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計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与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撰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