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树元+闻明晶+刘蕾
摘要:本文围绕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与就业压力问题,对就业情境下的压力和应对方式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特质理论、情境理论三种不同心理学理论背景下,分析大学生面对就业时所采用的不同的就业应对方式。
关键词:就业压力 就业应对方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56-02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毕业时面对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这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后的就业应对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陆续产生了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些理论探讨。而这些理论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等原因,其观点不尽相同。本文依据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与就业压力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一、就业压力、就业应对方式概念的界定
压力是个体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情境下的一种主观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当个人感受到来自情境性刺激带来的压力时会出现很多的应激性反应。这些应激性反应以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为表现,对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影响。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认为就业压力是个体在面临就业情境时,在主观上感受到的并且一时无法消除的压迫感、紧张感和焦虑的情绪体验及行为反应方式。[1][2][3]
当个体面对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事件时,会产生心理压力,个体通常会从认知、情绪、行为方面采取应对策略对面临的压力进行调节,这种应对策略即应对方式。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境时,需要采取各种各样有效的就业应对策略调节自身面对的压力。学者对于应对方式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的适应过程[4];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有目的的调节行为。[5]本文认为,应对方式的适应过程和有目的的调节行为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二者是可以协调统一的。一方面个体面对压力时产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活动可以认为是有机体适应外界情境的表现,另一方面应对方式是建立在个体认知和评价基础上,选择和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调节行为。
本研究认为就业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就业情境,产生就业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或者是个体在面对就业情境,产生就业压力时调整自身行为的策略和手段。这些有针对性的就业应对方式通常具有习惯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具有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民族、生活经历等因素的人,其就业应对方式的类型会不同。本文所谈到的就业应对方式,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就业情境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和其面对一般压力情境而采用的应对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与就业压力关系分析
不同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解释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一)依据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分析二者关系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认为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当大学生面对就业情境时,会产生就业压力,当就业压力的水平超过心理的承受水平时,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产生挫折、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大学生受到潜意识的支配,寻求各种方法来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使自身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如果大学生在遭受就业困难与就业挫折后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作为应对就业压力的方式,那么这种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就业情境中对压力的主观感受,有利于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意志力,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的应对方式能造成大学生因就业压力的缓解而出现退缩、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所以,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应对方式并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情境中的压力,它主要起到的是在短期内使大学生对就业压力感知的抑制或延缓作用。
(二)依据特质理论分析二者关系
特质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方式受到个人人格特质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具有不同的人格类型,导致其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境产生就业压力时,所采取的就业应对方式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外向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境时,其就业应对方式多表现为喜欢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就业过程中对压力的主观感受;而内向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则不喜欢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喜欢运用抽象逻辑思维采取理智行为进行就业应对,不能有效降低就业过程中对压力的主观感受。所以,可以依据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将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分为外向型和內向型就业应对方式。大学生采取外向型就业应对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而采取内向型就业应对方式却能增加就业压力。例如,采取内向型就业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境时,会采用“忍住不说”“自己承担压力”的方式,这种应对方式不能降低就业压力,相反会使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而采取外向型就业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境时,会采用寻求他人帮助的方式,这种应对方式可以有效调节就业压力。
从总体上看,这种理论背景下采用的就业应对方式,并不能从实质上帮助大学生形成有效的就业应对方式,进而实现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如果认为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境产生就业压力时,采用何种就业应对方式是由大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决定的,人格特质就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人格特质对就业应对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具体刺激情境等因素对就业应对方式的影响。该理论虽然不能直接对面临就业问题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帮助,但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类型的测定来预测大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情境产生就业压力时所采取的就业应对方式,从而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三)依据情境理论分析二者关系
情境理论是由拉扎勒斯提出,该理论是对特质理论的一个补充。情境理论强调就业情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作用,认为如果离开特定的就业情境,就无法对个体的就业应对方式进行预测。
该理论认为,在严峻的就业情境下大学生同时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并认为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境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改变认知、调节情绪状态、寻求外界的有效支持、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等;较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例如,吸烟、玩手机、打游戏、自怨自艾等。伴随大学生在严峻就业情境下,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增大,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对于在实际情况中发生的,像在不同时间内,同一大学生在类似的就业情境下的应对方式会不同,这样的问题是情境理论难以解释的,所以,对于二者的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冬斌,罗嘉文,林伟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张丽锦,邱桂平.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96-698.
[3]舒晓丽,汤福球.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与焦虑的机理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4]Lazarus.R.S,Folkman﹒Stress,appraisal,andcoping[M].NewYork:Springer,1984:24-31.
[5]罗繁荣.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