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敏+尹思琪
摘要:慈善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事,更是全人类的事。做慈善募捐不仅仅能体现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还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世界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他们的慈善募捐行为都代表着未来社会人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慈善意识 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51-02
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真善美。可见善良之心从古至今都被推崇,放在道德修养的主要位置上。善良之心说的不仅仅是存好心,不做坏事,这个层次的善只是初级的善。真正的大善是在存好心不做坏事的基础上,要做好事,尽自己所能去做好事,帮助他人,这也就是慈善的根本。这同样也是国家提倡社会救助,重视大学生慈善的意义所在。
民政部于2011年7月15日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指出,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订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积极推动慈善周、慈善日等多种形式的慈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指导纲要的发布为慈善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对慈善文化的意识尚未主流化,公民慈善意识缺失仍是普遍现象。当代大学生关乎国家的兴衰, 因此,在大学生心中竖立慈善意识迫在眉睫,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部驱动力。
“慈善”指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对慈善的解读也大多在伦理学范畴,其代表思想是慈善是主客观相影响的结果,其形成与发展也同时受着内外条件的制约,并且其发展要在外部与内在的转化中达到辩证统一;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在外部环境提供给个体诸多有关慈善的感性素材的条件下,由个体的慈善知觉引起的,从慈善认知到慈善情感傾向、慈善动机、慈善行为意向这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其特点是自觉自愿性、不图回报性以及具有平等性。慈善意识就其个体内在而言分五个层次:直觉层面、认知层面、动机层面、情感倾向层面、行为意向层面。
一、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并不乐观。学校的募捐、志愿者服务、义工等不论是在从物资上还是参加人数上都不理想。现在中国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学校募捐款以及参加义工活动的人数却没有显著的增加。中国高校目前慈善环境并不成熟,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普遍缺乏慈善意识,普遍对慈善行为持冷淡的态度;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慈善管理规章不具体,存在许多的漏洞,这些漏洞的出现也让大学生对慈善产生了质疑。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在促进中国良好发展的前提下,也带来了种种不良的思想观念,譬如利己主义、利益至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价值观在侵蚀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也在毁灭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种种不良的思想观念让部分大学生视为经典。这种思想观念妨碍了大学生慈善行为意识的产生。
更何况高校的慈善管理规章尚不完善。而大学生参加慈善活动本是一片善心,当出现慈善资金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时,就会质疑慈善活动,不再信任慈善活动。譬如网上广为传播的慈善活动中出现的挪用公款、奢侈等不良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更是使部分群体降低慈善行为的认可度,甚至出现抵制慈善、排斥慈善的不良心理。中国大学生慈善的意识本身就不够强,还不理解慈善,在经过种种网络事件后,对慈善更是存在误区。这些情况都影响了大学生对慈善的积极意识的形成。慈善不是一次性的事,而是持之以恒的事,是要坚持努力的事。要将慈善变成意识,使其成为习惯。
二、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的分析
分析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对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有帮助。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要从大学生慈善意识的认知,大学生慈善行为的能力,大学生慈善行为的渠道,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动机这四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大学生慈善意识的认知。大学生群体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足。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号召社会救助政策一无所知,甚至有学生认为慈善那都是党和政府的事,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也有大学生觉得只有富人才去做慈善,自身不属于富人,不需要捐款。上述种种,都体现出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慈善意识,缺乏慈善观念。
其次,大学生慈善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由于没有收入,受经济条件所限,觉得自身慈善行为也受到了限制。但其实不然,经济条件所限捐献财物确实会受到影响,但是做慈善并不仅仅是捐钱捐物,还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说志愿者、义工等。
再次,大学生慈善行为的渠道。大学生做慈善的主要渠道是学校,一般都是学院组织的捐款、捐物活动,而大学生对慈善超市、慈善捐赠、慈善帮扶等项目渠道却了解甚少。有些大学生想要表达慈善之心,却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完成。
最后,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动机。有些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是存在功利之心的,例如想要拿奖学金、评先进等。这些利己行为也让慈善变了味。
三、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的原则
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要坚持三大原则。分别是,知行一体、分类明确、坚持实践。
首先,知行一体。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要坚持知行一体的原则。知行一体指的是意识与行为统一。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价值观错位的情况,他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行为脱轨。他们认同雷锋精神,赞叹见义勇为,但自身却很少去做。说与做的偏差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助人为乐的价值观,更要让他们做到知行合一。学校的慈善教育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慈善不能仅仅是一句空话,更应该是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其次,分类明确。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要坚持慈善分类教育。慈善教育虽然在教育中属于隐性教育,但是它也是有分类的。例如:“慈善教育可以分为感恩教育,勤工俭学,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慈善典型案例教育。”[1]这些内容的每一方面都代表着慈善。但同时每一块内容又是慈善中的一部分。将慈善教育分类明确后,就能从这几方面着手加强。
最后,坚持实践。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要坚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让学生体会真理的良好方式。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通过志愿者服务、义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慈善,知道慈善是什么,什么为大善。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了解社会,认知社会。这些志愿者服务、义工等活动,将慈善行为与慈善意识结合起来。慈善不再是书本上、思想上的知识,而是实际中需要做的事,让学生更能了解自我面对社会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四、结语
孟子曾说过人生而为善。意思就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善良之心。如何将这善良之心滋养壮大,就是现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对于他们的慈善之心加以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本文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作以概述,简要分析了大学生慈善意识行为,从大学生慈善意识的认知、大学生慈善行为的能力、大学生慈善行为的渠道、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动机这四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原则。关注大学生慈善行为,了解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的思想观价值观体系,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寿和.高职院校慈善文化的教育[J].教育探索,2007(10):2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