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芳 卢 彦 刘运权 艾 飞 罗绍泽 刘德武 高 波
(1.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 550003;2.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疾病,多发于中青年妇女,西医多采用口服三苯氧胺治疗。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本科使用自拟疏肝解郁方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结果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门诊收治的60 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 ~52 岁,平均年龄(36.65±4.02) 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6 ~56 岁,平均年龄(38.05±3.9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经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2002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乳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分型标准,诊断为乳腺增生病,证型为肝郁气滞型[1]。
对照组给予三苯氧胺10 mg 口服,1 次/d。自月经期第8 天开始用药,用药3 周,月经期停药1 周,至下个月经周期的第7 天治疗结束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疏肝解郁方智能颗粒冲剂(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冲服,1 格/次,3 次/d。自月经期第8 天开始用药,用药3 周,月经期停药1 周,至下个月经周期的第7 天治疗结束为一个疗程。组方如下:柴胡15 g,白芍15 g,川楝子15 g,荔枝核15 g,川芎15 g,莪术9 g,山慈菇15 g,海藻15 g,益母草15 g,枳壳15 g,茯苓15 g,香附15 g,陈皮15 g,甘草6 g。每1 剂中药分为3 格。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乳房疼痛评分及乳房肿块大小等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s)
组别 n 疼痛评分 肿块大小评分观察组 30 6.00±3.12 3.00 ±3.27对照组 30 9.00±2.96 6.00 ±3.41 χ2 2.743 2.569 P 0.006 0.10
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组综合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274,P=0.016),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结束1 个月后随访,比较临床治愈患者复发情况。观察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87,P=0.036),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患者随访结果比较[例(%)]
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是指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不协调引起的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是一种社会-心理-内分泌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流行病学统计贵州地区本病发病率为13.65%,约占乳腺疾病的75%[2]。治疗乳腺增生病对维护女性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西医常有手术治疗和保守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干预乳腺增生病,常用药物为三苯氧胺[3]。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其与情志、饮食、劳倦内伤等因素有关,多由于肝郁气滞,寒凝气滞,冲任失调导致乳间结聚。乳房肿块大小不一,伴有胀痛或刺痛,喜郁易怒,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状,治则为疏肝解郁、温阳化痰、调理冲任、软坚散结,佐以益气活血[4]。中西医均认识到乳腺增生病和情志关系密切,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在临床中多见,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临床疗效肯定[5-6]。
自拟疏肝解郁方在临床应用多年,效果切确。方中柴胡、白芍合用共为君药,疏肝养肝,通条气血;臣药以3 组药物主为:香附、川楝子、荔枝核共奏理气止痛之效;川芎、莪术共行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益母草、山慈菇、海藻共为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意,佐以陈皮、茯苓健脾化痰除湿。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7]。全方诸药合用,达到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化痰散结之效。将中药采用现代工艺制成智能颗粒,能够促进药物更好地吸收利用,也便于患者携带使用,提高患者对中药的接受度[8]。
中医药制剂用药安全、简单、方便,抗炎、镇痛、促进肿块消散效果明显。保守治疗效果优于 三苯氧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