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宇姝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商丘476000)
血流感染为严重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机体全身炎症反应、感染、中毒。重症监护患者多伴有细菌感染,细菌入血可导致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其中血流感染最为严重,可快速引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1]。而革兰阴性菌(G-)血流感染病情更为严重,因此明确血流感染病原菌类型,对脓毒血症严重程度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2],血清ET、CRP、PCT水平对评估脓毒症病情临床价值较高。APACHEⅡ评分为评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病情重要系统,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PCT、CRP、ET水平与G-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4例,按照血细菌培养结果不同分为 G-组(n=55)、G+组(n=29)。G-组男 30 例,女25例;年龄 39~71岁,平均年龄(54.31±7.25)岁。G+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4.62±7.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有明确致病菌。(2)排除标准:免疫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妇女。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ICU 24 h内,且体温>38℃时,抽取静脉血应用BACTE-CTM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美国BD公司)进行血培养检查,并以VITEKII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鉴定病原菌菌种。第2天早晨空腹抽取5 ml静脉血,静置于EDTA抗凝管0.5~1 h,以3 000 r/min离心,取血清,应用瑞典雷度公司CDE68型全自动分析仪,以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PCT;应用日本松下公司BD730型全自动分析仪,以免疫比浊法检测CRP;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国),以动态比浊法检测ET。
1.4 观察指标 (1)记录病原菌株分布。(2)比较两组内毒素(E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3)分析血清PCT、CRP、E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原菌株分布 G-组55例,G+组29例,两组共分离出101株,G-菌67株(66.34%),G+菌34株(33.66%)。见表1。
表1 病原菌株分布
2.2 两组 PCT、CRP、ET水平比较 G-组血清PCT、CRP、ET 水平显著高于 G+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PCT、CRP、ET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PCT、CRP、ET水平比较(±s)
组别 n CRP(mg/L) ET(ng/L) PCT(μg/L)G-组G+组55 29 t P 119.58±39.86 62.63±21.97 7.131 0.000 15.41±6.69 5.30±1.51 8.010 0.000 4.09±0.92 1.18±0.36 16.348 0.000
2.3 血清PCT、CRP、E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 血清PCT、CRP、E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G-菌中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G+菌中CRP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见表3。
表3 血清PCT、CRP、E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
相关数据显示[3],全球感染所致的病死例数中,脓毒血症患者高达80%。有学者指出[4],细菌性血流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为导致危重症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既往早期检测细菌性血流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手段为细菌血培养、血常规等,但上述指标评估病情特异性、敏感性较低,血培养周期长,局限性较大。有研究表明[5],ET、CRP、PCT等炎症因子对鉴别G-菌、G+菌,评估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PCT属蛋白质,由甲状腺C细胞生成,当出现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寄生虫、细菌等)及脓毒症时,其水平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不引起其升高。有学者指出[6],PCT为鉴别细菌性感染重要炎性指标,且可直接反应炎症反应程度。CRP为急性反应期蛋白,临床常用于判断机体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炎症反应水平过低可导致其水平升高,同时病变、炎症、损伤等均可导致其水平迅速变化,为常用病情监测指标。有学者指出[7],脓毒症患者血清CRP、PCT水平2 d内降低常提示预后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G-组血清 PCT、CRP、ET 水平显著高于G+组(P<0.05)。表明脓毒症患者中,G-菌导致的炎症反应较强烈。分析其原因在于,抗菌药物菌体死亡裂解为循环中ET重要来源。目前,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亚胺培南等部分抗菌药物机理为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可迅速杀死、溶解细菌,过程中ET产生较少,治疗脓毒症效果较好。ET为G-菌生成的毒性物质总称,其指标阴性表明无G-菌感染,其水平高于一定值,表明存在G-菌感染。有学者指出[8],ET为脓毒症重要触发剂,在脓毒症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ET可强烈刺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炎症介质生成,目前,临床尝试以抗内毒素中和抗体,以防止其对炎症介质的触发作用,为防治脓毒症提供新契机。有研究表明[9],ET、CRP、PCT早期鉴别细菌感染类型具有重要意义,与血培养结果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脓毒症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血清PCT、CRP、E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G-菌中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G+菌中 CRP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表明血清PCT、CRP、ET水平对鉴别G-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具有重要价值,且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血清PCT、CRP、ET水平对鉴别G-血流感染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