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华 钟丰文 杨文凯 吉灵 曾淦华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赣州341000)
先天性心脏病为先天畸形中的常见类型,指胚胎在发育时期心脏、大血管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其发病与遗传、妊娠期病毒感染、环境等因素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道反复感染、气喘等[1]。该病可累及肺脏,对患者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微创技术因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外科手术发展的主要趋势[2]。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单中心全胸腔镜微创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33例和研究组34例。研究组男19例,女 15例;年龄 19~63岁,平均年龄(41.56±3.79)岁。参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59±3.8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心脏彩超、心电图等确诊;年龄>18岁;符合相关手术指征;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既往有肺部疾病史者;合并肺功能异常者;合并冠动脉、主动脉疾病者;存在慢性疾病史者;有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有麻醉或手术禁忌证者。
1.3 手术方法 研究组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患者取平卧位,全麻,双腔插管,右侧垫高30°,于右侧腋中线第7肋间作置镜孔,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腋中线第4肋间作主、副操作孔。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全胸腔镜下,切开心包,开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缝一荷包,插入冷灌针,套带阻闭上下腔静脉;经副操作孔阻闭升主动脉,以冷血顺行灌注心肌保护液。经右心房切口,暴露房间隔,行心内操作,结束后排气、开放循环,心脏复苏,缝合右心房切口,止血,于第一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参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患者取仰卧位,软枕垫于肩背部,全麻,取胸骨正中切口,纵劈胸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对应的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胸管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3)以视觉模拟法(VAS)评估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重[3]。比较两组输血量、总住院时间。(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肾功能损害、肺部感染、心律失常。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min,±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min,±s)
组别 n 手术时长 体外循环转流时间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研究组参照组34 33 t P 163.51±13.74 125.62±11.58 12.187 0.000 82.13±6.94 61.35±4.37 14.615 0.000 56.95±3.42 50.36±3.14 8.209 0.000
2.2 两组术后指标比较 研究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胸管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指标比较(±s)
引流管留置时间(d)研究组参照组组别 n ICU住院时间(h)胸管引流量(ml)呼吸机使用时间(h)34 33 t P 18.96±1.34 24.59±2.15 12.904 0.000 201.61±13.75 346.98±20.48 34.205 0.000 3.56±0.89 4.86±1.26 4.889 0.000 2.41±1.07 3.96±1.51 4.859 0.000
2.3 两组术后VAS评分、输血量及总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术后VAS评分、输血量、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VAS评分、输血量及总住院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术后VAS评分、输血量及总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术后VAS评分(分) 输血量(ml) 总住院时间(d)研究组参照组34 33 t P 2.03±0.61 4.05±1.25 8.445 0.000 36.95±1.76 95.46±3.85 80.395 0.000 5.36±1.43 7.35±1.58 5.408 0.000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先天性心脏病为心脏外科常见疾病,为遗传、环境、病毒感染所致。先天性心脏病可对患者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手术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以往临床针对本病多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虽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因切口较大,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创伤,增加术后切口疼痛及感染风险,不利于术后快速修复[4]。
随着近年来微创技术不断进步,逐渐成为胸腔外科发展的主要趋势,胸腔镜下微创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可显著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既符合外科手术快速康复的要求,还符合现代美观学的要求,容易被患者所接受[5~6]。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术式较多,包括胸腔镜辅助手术、全胸腔镜手术等。有研究表示[7~8],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升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而术中选择三孔法,可保证手术空间,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胸管引流量以及术后VAS评分、输血量、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而言,应用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综上所述,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全胸腔镜微创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