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社会新闻

2018-02-22 05:51张海莲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时政选题

张海莲

(房山区广播电视中心,北京 102488)

新闻学的教科书上关于“社会新闻”的定义有很多,从广义上讲,经济新闻之外的新闻均属社会新闻范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实际上,时政新闻也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不过这个定义太广。教科书上狭义的解释是这样的:社会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新闻。可以说,社会新闻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它是相对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科技文体卫新闻等而存在的,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它与民生新闻也有所区别,它们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往往都是彼此兼而有之的。笔者要谈的这个主题其实也只局限于房山区广播电视台社会新闻部承担的报道责任和内容,并非确切意义上的社会新闻。所以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一直以来从事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此论题。

多年来,在区县台,社会新闻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但随着整体大环境及人员本身存在的多种原因,社会新闻的制作和播出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并相继出现了一些矛盾。一是此类型新闻体裁在区县台与时政新闻的部分内容容易混淆,除了明确的会议新闻,其他的内容区分不是很明显。二是长期以来,此类型新闻看似范围广、选题多、效果好,但在实际中,往往容易形成一定的制作模式,大新闻变成了小新闻,小新闻变成了浅新闻,浅新闻变成了没新闻,如此一来,节目的收视率就会逐渐下降,影响了观众观看的心情。可想而知,如果观众看了开头便知结尾,即便坚持看下去,拖沓冗长或者主题不明,结构混乱的新闻节目也会让观众不知所云,于是观众只能选择换台,更别提收获了。当然,形成这样的问题也是有现实原因的,一是与所在的电视台体制有关。据笔者了解,当前区县台中有的台(如延庆台)是新闻部统编为一个大部门,所有人员统一调度,新闻类型的题材由部门主管自上至下统一分配,区分也相对清晰,不存在彼此之间抢新闻的现象,这样运行,人人责任明确,目的直接,首先从根源上将新闻进行了梳理和分配。但也有的区县台,如房山区广播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两个部门分别操作,长期以来,时政新闻民生化,社会新闻政治化,很多时候会出现题材重复、制作角度雷同等问题,尽管工作人员也尽量避免此类问题,但难免有沟通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导致制作水平不高,出现同一节目重复播的现象。笔者就有深刻感受,平时想尽办法先从选题上有所区分,之后如果与时政新闻同时制作同一主题的节目时,尽量先了解他们的思路和角度,之后自己再沉淀,另辟蹊径,避免雷同,从而弥补社会新闻播出时效的劣势。即便如此,播出效果有时也难以如愿。再有,专题部和广告经营部、文艺部各自主办的栏目有时也有选题类似的情况,所以制作水平和表现手法的水准决定着节目的收视效果,这都给社会新闻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区分或者是更胜一筹,还需要记者本人下一定的功夫,才能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华丽景象。

每年的两会报道,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给笔者极大的启发。每年这个特殊时期,全台会集合所有优势力量共同下好一盘棋。不仅人员整合,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也会相辅相成地贯穿当天的节目,领导在节目安排及节目内容的侧重上都有明确区分和相应安排,这个时候全台的节目前后一气呵成,连贯畅通,而且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整体让观众受益匪浅,并且深切感到团队力量的无限魅力。所以从这一点出发,结合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希望从这些方面努力,克服当前困惑,真正使我们的节目上水平、有特色、争一流。

一、继续沿袭选题上报制度,提前把好节目关口

从前几年开始,房山区广播电视台一直坚持实行的选题上报制度,首先让中心领导对各部门的运行状态有初步的了解,各部门上报选题安排,主管领导当堂评定筛选,彼此之间有雷同的,先内部协调,协调不开再从制作角度等方面加以引导,从而避免雷同。这样使大家彼此心中有数,如果做了同一题材的节目,也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力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效果。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提升记者、编导的节目制作水平

作为宣传一线的业务型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基本功,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的创新性和影响力是基本要求和准则。当前,网络或者书本上也有很多增强新闻人员业务能力的方法,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广泛吸纳、去粗取精,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加以实施,特别是要结合理论与实践,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总结了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记者要时刻绷着一根敏感的弦,新闻随时都可能发生,新闻也随处都可能存在,当你带着“爱发现,会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去搜寻时,大、小新闻就出现了。有了“新闻眼”,还要有新闻点,这时绷着的弦就变成了你的观点和态度。同一条新闻,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但必须有观点、有想法,这样才能推进新闻报道。当然,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跃和灵动,年长的人有其沉稳和厚重,一条新闻如何出彩,还需现实的印证。在具体的操作中,这根紧绷的弦依旧不能松懈。采访前,确定思路,准备提纲;采访中,与当事人交流和沟通,比较和把握事件真实情况;采访后,节目制作的沉淀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绷紧这根弦。很多前辈常说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口勤、心勤”就是同样的道理。从业者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意识修炼和现实锻炼,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也才能成为媒体从业者中的佼佼者。

第二,上述内容是让大家从内到外地树立做好节目的意识,这样的准则适用于每一名新闻工作者。做好社会新闻的具体方法:一是制作社会新闻应尽量从小切口进入,挖深度,学会以小见大。制作节目时,以好看、耐看为出发点。因为大多数社会新闻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大都是小事,记者要学会将这些小事整合起来,从小事中找出共性,把小事放大,把小新闻做成大新闻。社会新闻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二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区县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必须保证政治第一的大原则,而制作社会新闻时要以此为准则,并加以区分。社会新闻记者要具备洞察社会问题、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的能力,脑中必须装有全局观念、大局观念,必须把整体与局部、个体与整体、历史和现实、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思考,把单一的地方社会新闻事件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积极创作,全力把自己的节目做好、做精、做强。三是与制作精美的节目相比,节目的编排、统筹同样必不可少,这不仅需要各相关部门的认真对待和合理安排,更需要新闻中心上下的整体运筹和组织贯通,只有做到时政、社会新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彼此搭台、共同唱好戏的效果。除此之外,节目制作过程中要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有效融合,借助其优势资源,并且大胆创新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手法,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视听特点,真正将新闻节目如同创作一件艺术品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

总之,社会新闻致力于反映整个社会的各种态势,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新闻采写注重真实和鲜活,播出效果更讲求可看性、趣味性,时效性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寻找新闻素材时,具有很强的时空跨越性。但总体来说,找准这类新闻的定位,把握好报道的尺寸,运用好自身的业务技法,并且善于总结节目播出后的效果和观众的反馈,都可以很好地促进新闻节目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要掌握能制作好新闻的本领,再加上其他形式和编排上的烘托,才能让区县台制作出高水准的新闻节目,并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发挥好引导当地舆论的重要作用,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波助澜。

猜你喜欢
时政选题
《探求》2022年重点选题方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你做“时政”,我来“配”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