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和重要转折点,大学不只是获取专业知识的殿堂,还是道德塑造的圣地,同学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日渐成熟,大学生要认真把握这个特殊阶段,牢固树立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现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成长于中国产生巨大变革的时代,由于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中,这种家庭结构给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过多关注甚至溺爱,导致他们责任感严重缺乏。经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时代责任感意识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很多大学生能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但是也存在着时代责任感意识不强甚至严重丧失的现象,例如“啃老”、“因表白遭拒杀害他人”等等事件,表现出个人利益大过集体利益,不愿奉献社会的错误价值观,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价值理念和价值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打下更加坚实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科学规定了“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是具备“当代中国精神”,核心内涵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现今社会复杂的大环境下,高校应把对大学生时代责任感的培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且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1.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15个字里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民族复兴--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代---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新征程上培养什么样的新人才;培养担当、大任——对我们高校来说,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和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愿景,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逻辑。这个时间表的明确,彰显了我们国家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2.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标准。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抓住了价值观建设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建设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为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标准和要求,应当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着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有自信,就是有着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作为新时代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执着坚定,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切实抓好任务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宣传教育工作的“魂”。要强化对国民教育的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教材教学、校风学风建设之中,体现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强化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的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内涵,鲜明价值导向。强化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唱响时代正气歌。
(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观念,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深化孝老爱亲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着力发展乡贤文化、弘扬企业精神,引导人们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三)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作用。法律和政策在社会公共领域具有刚性约束力,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为法律政策的制定完善提供精神指引。要加快推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机制和纠偏机制,体现更加鲜明的价值导向,不折不扣地捍卫正义、毫不含糊地惩治丑恶,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要更好运用法治手段维护社会公共价值、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捍卫英雄模范及其所代表的主流价值,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更好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形成有利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
(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党员干部是社会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德可为师、行可为范。全民动员,首先要干部带头。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党风政风建设,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补精神之钙,铸党性之魂,稳思想之舵。要推动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表率,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以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用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加强对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宣传,讲好身边共产党员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楷模的风范带动全社会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五)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视做好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孩子是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从娃娃抓起,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牢思想之基、价值观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