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我国大力发展各民族教育事业,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1998-2017年关于“民族教育”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以期更清晰地认识民族教育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研究领域的展望。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主要依据以下检索条件进行分析样本的选择:同时在“主题”一栏输入“民族教育”;在“发表时间”一栏输入“1998-2017”,选定“精确”查询;限制在“SCI收录刊”、“EI收录刊”、“CSSCI期刊”、“核心期刊”内。经检索,得到1998-2017年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关于民族教育的文献共计2499篇,后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关键词、学科分布等项目做清晰的呈现。
研究各年份文献发表数量的统计数据从时间维度上了解该领域开展研究的轨迹,同时也充分反映特定时间段内我国的方针、政策的实施。1998-2017年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民族教育领域学术研究论文共2499篇,平均每年发表文献约124.95篇。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文献的数量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间阶段。
1998年-2000年为探索期。2000年文献发表量仅为55篇,研究视角主要立足于西部大开发及基础教育等,多数文献是对各地区的民族教育问题的思考,研究主题较松散,涉及领域较狭隘,相关政策及法规多是关于教育对口支援方面的,该阶段内在有关民族教育政策及立法上的相关研究并未形成完整体系。
2001年-2009年为增长期。此期间,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关法律条文促使民族教育工作愈加完善,这些条例激发了不少学者对民族教育领域有新的观点与看法。其次,《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颁布后,国家层面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针对民族地区或某一民族的地方课程开发研究随之出现。随后,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对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明确的任务目标。[1]
2010年-2017年为成熟期。期间,研究文献增长的态势明显,8年总共发表1307篇,占发文总量的52.3%,平均每年发表163.4篇。该阶段关于教育立法的研究、多元文化教育、民族院校等研究逐渐增多,并形成体系,而且对于民族教育的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的研究数量骤增。2014年出现近20年的顶峰时期,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成为该阶段出现频率最高的研究主题。此外,部分学者开始着眼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民族教育问题,作为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借鉴性参考,2016年文献数量达到高峰,发表的期刊论文为175篇。
总体来看,2011年以后民族教育科研成果的飞速发展表明,与民族教育相关的国家政策的实践获得了自上而下之正视与自下而上之反响的良性循环。基于此,各地区都在因地制宜地改进教育理念及其发展路径的探索。可见近20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日趋成熟,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1、关键词分布
据统计,近20年以来,“民族教育”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最多,达435篇,占发文总量的17.41%,表明该关键词所代表的课题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其次是“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分别为162、107篇,各占文献总数的6.48%、10.76%。此外,民族教育问题中的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双语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教育公平等成为学术界的趋势性热点。
2、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共现揭示了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内容的内在相关性和学科领域的微观结构。[2]
由关键词网络共现图谱可知“少数民族”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次数最高为162次,且这20年的研究中,专家、学者更注重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研究;“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发展”等词节点较为集中,表明当前“民族教育”领域中学者们的热门话题。此外,“双语教育”、“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教育公平”虽然明显远离中心,但“双语教育”、“教育公平”与中心“少数民族”相关性研究占比较大,尤其是“双语教育”。可见,这几个关键领域已然成为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新趋势。
民族教育与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学科的交叉频率最高,研究文献达1232篇,占比为49.30%。其次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363篇,占文献总数的14.53%。不难看出,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由教育学与民族学各不相干,走向教育学与民族学深度结盟,且逐渐呈多学科交融之态,所交叉的领域也愈为宽广,涉及文学、史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王承绪教授认为多学科的理论研究不仅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也适合于民族教育研究。[3]多学科交叉促进了研究的多角度发展,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与思维,增进了学科间的相互理解,打破了严格的学科疆界,从而使学者们更加重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学科间的合作。
2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文献紧密切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时代感日益增强。多元文化教育成为民族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学者们对该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主体等方面的研究,就民族地区教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的培养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但笔者认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主体研究除了以上几方面之外,家长的教育层次和家庭氛围对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也举足轻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范围内的延展,民族地区历来把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任务。[4]学者们不仅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青睐有加,也探讨了一些国外土著民族教育公平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别间的差异,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与经验,为我国民族教育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也有对特定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的创新性思考,使民族教育公平无论是在横向还是纵向的研究发展中逐渐丰富,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育公平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对于双语教育,双语教学体系、双语教学教材、双语与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其次,不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差别研究屈指可数,有必要针对或借鉴不同民族的实践经验以寻求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此外,就双语教育的学科基础来看,基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还需引入和深化。
固然民族教育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卓著成就,但仍需要完善。首先,研究方法上,重思辨演绎而轻实证量化研究,以实验、田野考察等实践研究方法使用较少,这说明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宏观的立法研究上,我国民族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大系统的分支,虽然近些年一些民族地区在逐渐建立本土法规,但缺少完备的更高的法律规定来对民族教育微观范围的限定。再次,在微观领域,民族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供给,包括师资力量不足,教材匮乏,先进科技教学设备等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此外,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女性的教育问题容易被学者忽略。
研究方法多元发展。对民族教育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进行问题及表现的归纳,解决路径的探索及政策发展的研究,倾向于质性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应注入更多的量化研究,加强站在量化实证的基础上对民族教育问题的探寻,努力突破传统民族教育研究中宏大叙事与理论思辨的研究范式,更加凸显民族教育发展中隐性问题,以提出精准的对策解决问题。
教育科学广泛融合。民族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普通教育”与“民族教育”隔离现象,将两者同归为实现受教育者价值提升的有效路径。在保留传统民族教育的基础上引进普通教育的先进理念,共同培养能够服务于地区、国家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在管理政策上也要将普通教育的法律法规更多的应用于民族教育,同时也将民族教育在立法上的关注提上重要日程。
研究视角纵深发展。现有研究应深入解决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及浪费等现实问题。尽管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中外民族教育对比等研究成为民族教育学科领域新的分支,仍需深化并完善各方面的小问题,用更多的量性研究与实证研究检验现有政策与问题的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信息化的角逐,我国的民族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学者们不能囿于现有研究,必须进一步深究过去的成果,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促进我国民族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1] 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究,2010,(5):126-131.
[2] 谢彩霞,梁立明,王文辉.我国纳米科技论文关键词共现分析[J].情报杂志,2005(3):69-71.
[3] 苏德.以多语教育促进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3):26-30.
[4] 刘伟、李森、郑红苹.近二十年我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以《民族教育研究》(1990—2009年)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