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能源学院 宁夏银川 750105)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辅导员工作的首位,以学生为本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辅导员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做到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学生管理过程,更多的是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
当前,中央以及整个社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之高、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既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还要调动他们内心的主动性、自觉性,让他们参与进来,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去。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切实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他们身上,展现出大学生的优良传统与文化品格。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还有不少薄弱环节,还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盼学生之所盼,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实际效能。
学生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是不容忽视的。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以学生为本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细微体察学生的思想。作为一名辅导员,首先应该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实生动的、不加修饰的语言去唤起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是学生的尊重者、理解者和支持者。更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细微体察,教育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就会丧失生命和源泉。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应该是学生的观察者、呵护者和服务者。辅导员还应该透过现实的生活世界日常的、细小的、极易被忽略的实例,从不同的层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导师,是对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
第二,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有尊重学生的意识。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好教育引导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重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改变迫使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做法,将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信念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将外在规范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第三,先进文化思想引领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掘大学文化蕴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构建网上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发展网络文化。加强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加强教室、宿舍和食堂的管理,积极探索以学生公寓为基地开展大学文化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鼓励学生创新,努力凸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教育性,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教育月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坚持以浓厚的校园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以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依托,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点面结合,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网络建设、网络辅导和网络监控力度,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辅导员要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认真研究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规律,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针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拿出实招,想出新招,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为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渠道关注学生需求,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以学生为本”决不是对学生的一些不合理想法和行为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决不是抛弃学生尊敬教师最基本最底线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决不是在学生犯错误后的姑息迁就、视而不见。一方面要注意给予学生申诉、利用、维护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和渠道,另一方面更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供适当教育,强化管理,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重分析,注重诊断,把握学生鲜活的实实在在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