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楠 王 倩 陈 云
(1.钟祥市实验小学 湖北 钟祥 431900;2.钟祥市洋梓小学 湖北 钟祥 431900)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寓言是历史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通常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折射出深刻的寓意,小故事,大道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低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国历史文化对儿童的熏陶和影响,寓言故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就尝试着把寓言故事融入教学中,以下是我用《坐井观天》为案例来说明我对于寓言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课文,唤起学习的热情。
师:同学们,喜欢听成语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谁能猜猜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啊?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你很善于思考。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1:谁坐在井里看天?
生2:它看到的天怎么样?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的有价值,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例:
师:刚刚有同学提出了疑问,谁坐在井里啊?现在你们知道了吗?(出示青蛙图片)
师:瞧,这只小青蛙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与他打声招呼吧!
生合:小青蛙,你好!
师:小青蛙在井里生活了很久很久,直到有一天,一只小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小青蛙的一生。你们瞧,小鸟也飞来了(出示小鸟图片),它会落在哪儿?
生:井沿上。
师:井沿在哪?(点生到教室前对着图片指)哦,原来井的边缘就称之为井沿,那谁能告诉老师讲台上的桌沿又在哪儿呢?(点生继续上讲台指)他指的对不对?那你的桌沿指给老师看。
师:你们太棒了!真会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寓言故事的情景,使用实验教学法,重点突出,印象深刻,解决课程难点。
师:这只小青蛙认为天有井口那么大,它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接下来,我们做个小实验,一切就明白了!
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实验家: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用它来看黑板,你们看到的黑板有多大呀?
生:我只看到了几个字。
师:这么大的黑板,你们怎么只看到了几个字?
生: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师:青蛙不就是这样吗?我们的视线被纸壁挡住了,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的视线被——井壁挡住了,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许多寓言故事的寓意不是浅显的,需要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可不这样认为,它认为天有多大?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
生:无边无际。
师:小鸟从哪来?它要飞到这口井沿上需要飞多远?
生:一百多里。
师:一百多里啊,相当于老师走路要走一天一夜呢,小鸟飞了这么远它可能飞过了哪些地方?
生1: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了高高的山。
生2: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了广阔的田野。
师:小鸟飞过了这么多地方它看到过天的边际吗?
生:没有。
师:难怪它坚定地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讽刺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劝说终于打动了小青蛙,瞧,它鼓足勇气,使劲跳了出来,这时,小青蛙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它又会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继续续编故事。
在总结讨论,归纳寓意时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只需对学生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梳理、补充即可,尊重学生说出真实的感受。
师:学到这里,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像谁学习?学习它的什么?
生:像小鸟学习,要见多识广。
师:是的不应该像青蛙一样——自以为是,这就是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的道理。
寓言故事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文本的特点出发,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寓言教学才会自然、真实、有效。
总之,寓言故事篇幅最短,却能彰显出博大的生机与活力;文字简约,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智慧的文化经典。面对这个小学教材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功能和美学价值,就一定能将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化作学生心中美丽动听的音符,引导学生去探寻睿智与灵动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