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怡文,打造“真”交流课堂

2018-02-22 13:32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4期
关键词:铅笔案例课文

姚 芳

【案例背景】

译林新版《英语》Story time板块通过对话、短文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形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理解其内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表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于是课堂上训练朗读的形式屡见不鲜。但这些形式往往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朗读只能停留在跟录音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层面上,长此以往,朗读英语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影响着语感的形成,更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心朗读呢?

【课文: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Story time)讲述的是美术课上,同学们帮助Mike找铅笔的情境】

Mike:This isn’t my pencil.

Liu Tao:Is this your pencil?

Mike:No,it isn’t.

Yang Ling:Is that your pencil?

Mike:No,it isn’t.

Mike:Oh,that’s my pencil.

Yang Ling:Is that a pencil?

Mike:Yes,it is.It’s a pencil.

【案例描述:镜头一】

T:Boys and girls,let’s enjoy some pictures.

Ss:OK!(异口同声地高声应和,眼睛放射出兴奋的光芒,视线无一例外地聚焦在PPT屏幕上。)

T:(播放 PPT,屏幕上展示的是学生的一些优秀绘画作品)

S1:Wow!

S2:How beautiful!

S3:It’s nice.

S4:Wonderful!

(学生完全被图画作品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有些小朋友甚至压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拍起手来。)

T:Let’s draw pictures,OK?(见时机已成熟,因势利导)

Ss:OK!(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应答,眼中再次燃起热情。)

T:Whatdowe need for drawing?

Ss:Pencil, rubber and crayons.

【案例分析】创设情境,有感而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有感而发。

镜头一中我在课堂伊始创设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情境,从视觉感受上刺激学生眼球,那精美绝伦的作品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从而由衷地发出赞叹。我想学生口中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赞叹而赞叹,这种感情是真实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另外,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牵出了本课关键词“pencil”,为走进课文埋下了伏笔。

【案例描述:镜头二】

T:Mike can’t find his pencil,how does he feel?

S5:He is angry.

T:So, he will say like this...

S6:Thisisn’tmy pencil.(手拿一支铅笔,生气地叉着腰)

T:Who help him?Are they sure?

S7:No! Maybe theywill say“Is this your pencil?(拿着铅笔试探地询问)Is that your pencil?(指着远处的铅笔略带希望地问道)”

T:Butthey are both not Mike’s.What does he think when the pencil isn’t his?

S8:No,it isn’t.(失望地摇摇头)

S9:我觉得Mike第二次得到的依然是否定答案,肯定更失望,所以他会这样No,it isn’t.(再度失望地摇头,摇得幅度更大了)

T:Look, his pencil is there! He is so happy.

S10:Oh,that’s my pencil.(惊喜地弯腰捡起)

T:Does Mike believe it’s a pencil?

S11:No.Perhaps,hewill say like this...“Is that a pencil?”.(满脸疑惑地问)

T:When he shows his pencil,he is...

S12:Yes,it is.It’s a pencil.(一脸得意地在纸上边画边说)

【案例分析】理解体验,走进内心

有位特级教师说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教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指令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朗读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在读中揣摩文本的情感,再把揣摩悟到的情感表现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典:“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镜头二中我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故事本身,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对故事层层剖析,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学生很容易抓住人物思想感情。由于每句话都经过了悉心的心理剖析,学生在小组展示时有的撅着嘴,有的头摇成拨浪鼓,有的眼睛发亮,有的摸着后脑勺......一个个符合场景的动作再辅以细致入微的表情一下子就吸引住其他小观众们的眼球。通过那一张张微微张开的小嘴,伴随着情不自禁的呵呵笑声,就能知道小演员们有多成功了。

【案例描述:镜头三】

【Picture 1】

T:There are four children in the picture,only Mike is speaking.Whatabouttheothers?Look at their faces.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再次被打开。

S13:他们在画画时,应该会有展示和夸奖,也许他们会说:Look at my picture.How beautiful!

S14:Mike在其他同学专心画画时突然大叫是不礼貌的,同学们应该制止他:Shh! Don’t shout!

【Picture2&3】

T:Thesetwopencilsboth aren’t Mike’s. How to find Mike’s pencil quickly?

S15:在找铅笔过程中两次都没找到,我觉得他们找得太盲目了,应该问一问铅笔的颜色,可以问一问:Whatcolourisyour pencil?

【Picture 4】

T:Look,where is the pencil?

S16:这幅图中杨玲没有说话,我们可以让她作为铅笔的发现者,她可以说:Look,what’s that under the desk?

【Picture 5】

T:How is the pencil?

S17:这只铅笔外形像青蛙,非常可爱,Mike的同学肯定非常喜欢,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How lovely! It’s cool!

S18:看到这么可爱的铅笔,我想他们都想试一试吧,他们可能会说:Can I have a try?

虽然三年级所学的语言项目极其有限,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极尽所能,调动所有的语言存储量,于是,原来八句的课文在学生的添砖加瓦下变成了近二十句。

【案例分析】联系生活,想象创编

艺术来自于生活。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可是文本受篇幅限制,总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以至于学生们在这个板块语言输出时感觉不过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捕捉人物神态,联系情境揣测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捕捉隐藏信息,挖掘课文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扩编对话,使画面中的人物、事物鲜活丰满起来。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象使得教材故事更加完整化、生活化和趣味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镜头三中教师针对四幅图分别设置了四个问题:其他人的反应如何?怎样快速找到铅笔?铅笔到底在哪?那只铅笔怎么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融入情境,打开语言储备仓,调动一切可运用的语言点,丰富课文内容。由于在创造教材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就更加深刻,优美的语调自然流于唇齿,真情实感流淌于字里行间,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想读、爱读,读出了自己的味道,进而想说、爱说,说出了自己的个性。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体现得一览无余,交际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虽然课文变长了许多,可是学生在表演时却显得更得心应手、动作娴熟、表情丰富、语调夸张,一切是那么地水到渠成、自然顺畅。

猜你喜欢
铅笔案例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背课文的小偷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背课文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