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波 王 丽 赵洪亮
(1.空军航空大学基础学院基础部理化教研室;2、3.空军航空大学理化教研室)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思维导图都可以将这种思考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在表达手段上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每一个关节点又可以作为新的思考中心,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人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人的个人数据库。因此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的创建人是东尼·博赞,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截至1993年东尼·博赞已经出版了二十本书,包括十九本关于头脑、创意和学习的专著。
思维导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后来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现在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
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实践价值。
首先针对思维导图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我所教授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现阶段的我所教授的本校的大一阶段的学生95%的学生对思维导图不了解,5%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偶尔接触到了思维导图式的知识框架图,但是对思维导图式的学习方法并没有更深入的接触也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学习,总之就是大多数本校学生对思维导图式的学习和教学是没有接触过的。然后再针对学生学习物理的现状进行调研,我校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高考时大部分为理科学生,可是这些具有物理基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却把大学物理看成是不得不完成的最难的一门学科,真正感兴趣的人占到不到4%。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大学物理是为了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基础,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的而学习物理,在学习大学物理的过程中注重的不是知识的理论的体系、知识的应用而只是关注于期末考试怎么考、考什么、怎么才能及格、怎么才能高分等,在此目的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习惯,都倾向于讲完教材之后就立刻投入到解题训练中,借此来掌握做题技巧,在此教学体系下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只会做题而不知其意,也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部分学生经受阻力与挫折后,甚至对物理学科消极失望,产生了厌学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必须找出一条形成高质量的知识架构的新途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各种物理学概念、 观点、 信息互相联系、 条理清晰、 高度组织的知识架构,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思维的形成。基于的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就不失为一剂解决当前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结合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满满90分钟的讲授内容浓缩到一张纸上,归纳为一幅五颜六色的图,结合知识导图在提高记忆力、理清知识脉络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对于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清楚物理学各部分知识以及章节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学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因此思维导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有很大的实践空间。[2]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特征性的物理学思维,以及将这种思维运用到求解不同实际问题中的能力。而思维的形成、 技能的获得,需要建立在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内化这两大基础之上。国外教育研究者发现,“思维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概念的形成,对头脑中的观念进行组织和归类”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们与此相关的记忆,帮助他们将新的概念加入到他们的图示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知识架构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训练思维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开启学习者大脑潜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已经开始被人们关注。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更有效的进行大学物理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