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茄子溪中学 重庆 400082)
为了促进新课程改革,加深对实验教学课的研究,在我区教研员的组织下,我区3所学校就《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一节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活动,通过这3节实验教学课,我从中体会到很多,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方面。以下我用A、B、C来代替上课的老师。[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串并联电路及其特点,虽然是相同的内容,三个老师却有不同的设计。
A老师从生活中取材,把带有两个大眼睛(车灯)的小轿车自制模型带入课堂,打开两个明亮车灯,创设一个情景:冬天的早上,我们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来学校,在路途中,车灯照亮我们前行,引导学生们猜想两个车灯是怎么连接的,从而让学生动手探究两灯的连接方式,通过各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连接电路,归纳认识串并联电路,A老师继续驾车前行,突然发现,一按按钮,两车灯同时亮,再按按钮,同时熄灭,借着这一情况让学生们探究串并联电路不同位置的开关对电路控制作用。然后A老师又开车前行,来到一个左转弯的地方,打左转弯灯,在右转弯的地方,打右转弯灯,引导学生思考串并联电路中个用电器是否相互相互影响,最后在拆车解密车灯的连接方式。
B老师则考虑到学生容易混淆串并联电路,于是将本节内容分三板块: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开关在串并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串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将每一版块中的串并联电路都对应着进行实验探究,并且用河流分支、汇合引入让学生对并联电路的干路、支路有感性认识。
C老师考虑让学生对串并联电路有单独完整的认识,让学生先统一探究串联电路,再探究并联电路,其中穿插了对探究成功、有特别发现的小组加分鼓励,竞争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处于竞技的氛围中。
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鼓动学生参与探究,无论是A老师的情景创设,还是B老师的类比引导,再或者是C老师竞技激励,都让学生们很好地投入实验探究,通过这堂实验课,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从这三堂课以及平时的教学中提炼出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所促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学习,想尽一切办法搞问题。像A老师那样自制教具,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或许老师提出的这几个关于车灯的问题正是学生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又疑惑的问题,试问有这样一个情景,学生能不感兴趣吗?有了很高的兴趣,学生能不全身心的投入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吗?而且学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显得可贵。
像B老师那样,以河流的分流、汇合来类比并联电路的支路、干路,加深学生对并联电路的感性认识,为后面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埋下伏笔,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并联电路中,电流是否也分流、汇合这样的特点。
实验课并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机械做法,也不是千篇一律,先实验目的,再实验步骤,然后学生实验等等。其实对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生活中的场景,给学生一个丰富有趣的情景,学生的探究能力会超乎你的想象。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C老师组织的那堂课中,学生连接好电路后发现灯不亮,电池很快就发烫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不是批评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并让该组学生到讲台展示他们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样让学生对电路故障的避免、解决又有了新的认识。
老师也可为学生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来解决,以引起学生好奇。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如果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位置对调了,灯还会不会亮?两只表是否有示数?它们的示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实验中积极操作、思考,最终弄清两种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寻求问题的原因,将实验操作与思维互相渗透,互相验证,能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增强思维力度,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对不够完善的实验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探究、改进,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完善。如《了解电路》这一章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书中是将摩擦过得玻璃棒靠近用细线挂在铁架台上的橡胶棒(玻璃棒),观察现象,然而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吸引和排斥的现象并不明显,尤其是在潮湿的冬天,并且细线挂棒很难平衡。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改进实验,用吹风机吹干毛片和丝绸,把细线挂棒改为带针尖的底座支撑棒,使吸引和排斥现象更明显。
学生提出的方案效果明显,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也促进了思维的积极锻炼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思维方式单一,不会举一反三。教师可顺着实验的广度、深度,加入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扩展性内容,以加强对实验的巩固。例如在学生掌握了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待测电阻后,变换所给元件,如只提供电流表、电压表、已知阻值电阻Ro及电源、开关、导线测待测电阻Rx阻值。或上述元件中的电流表单独换成电压表,如此两种新情况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解题。又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可设计如下问题:某容器中盛有适量的水,水面浮着一块冰,若冰融化后水面高度怎样变化?若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冰露出液面的体积怎样变化?冰溶解于盐水中,液面又怎样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多向拓展,既传授了知识,有达到了深化思维训练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双重目的。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