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伟
关键词,是在特定话语价值取向演进过程中人类语言精华的凝结,是语言实践过程中的总纲,是语言的骨骼。从新闻学的关键词语的意义来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新闻理论变迁过程中集中地表现了人们对于新闻学关键词的思辨讨论和表述过程,这种新文学的语言实践,是一种不断升华的语言智慧和传播智慧的发展和延伸。新时期新文学关键词的演变,可以据此窥见整个新闻理论乃至新闻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的变迁历史,在新的理论体系架构和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新闻事业本位和新闻本位的积极转向,沉淀了理论结构样式和新闻理论及新闻事业隐现的规范和制约结构。
新闻关键词的研究结构模式体现了新闻理论话语权的争夺过程,其关键是意义的延伸和延展。一般来说,某一种关键词往往与另一个关键词相匹配和对应,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新闻关键词互为界限,也互为前提,多方都不能失去对方的支撑,新闻媒介的性质具有一定的阶层性和范围性,而新闻媒介及关键词又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属性。在我国新闻关键词,承认媒介代表的人民利益,也承认党性原则,坚持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构建,也坚持新闻事业的商品性特征,是一种基于媒介商品化管理、党性建设及社会效益的综合需求体现。新闻关键词注重其服务性,也注重舆论引导性,新闻关键词的倾向性和客观性与新闻整体架构的真实意义相关联,在社会制约和新闻自由的权衡和博弈之间,寻求新闻学快速发展的合理路径[1]。
新闻关键词指的是在新闻学研究和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和典型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代表着新时期以来新闻理论的变迁,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于新闻学关键词的思辨和讨论以及表述等各种语言实践。关键词是借助新闻学传播的媒介工具性,结合党性、舆论监督、真实性信息等各种各样的具体特性,帮助人们通读一段历史时期之内大部分传播内容的标尺。关键词可以很好地界定新闻学发展变迁过程,关键词的应用体现了人们对于新闻学术的正视,也体现了新闻理论变革过程中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关键点。关键词是在特定的思想形式中具有意义和指示性的词汇,是人们在共同语言及共同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重点词汇,新闻理论的变迁集中在对于新文化有关键词的体现,以及人们对于关键词的思辨和讨论过程中新闻变化赋予关键词以主体性。虽然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在传播时选择若干关键词,分析其在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词义及变化。关键词的变化展现了语言历史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了非常广阔的社会生活变迁过程[2]。在现代的历史阶段中,我国新闻媒介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社会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传播的主渠道,以及国家主流媒体之间存在着协同并进的关系,新闻学处于理论架构建构和摸索的过程中,因此,关键词的演变在这种转向过程中沉淀了理论结构模式和社会功能引线的综合效能。
任何一门学科的框架都是由普通词汇和特有词汇构成的,其理论话语的陈述方式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批关键词。关键词的内涵是在特定话语价值取向凝结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历了古今的演变和中外的对接。新闻学中的关键词体现了人们对于关键词的思辨。最早将信息概念引入新闻学之后,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新文学的政治性关键词解读时,希望能够对新闻学的内涵实施转换、拓展和更新,这实际上是希望媒介回归社会、还原新闻本来属性和本质面目的尝试[3]。新时期我国新闻学在对理论体系建构的探索中,会经历新闻事业本位思想向新闻服务对象本位思想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新时期新闻学传播涵义的转变能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积累特定的理论研究模式。这种理论研究的结果对于我国理论视野和新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信息是最初对于新闻学率先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词,是辅助新闻概念较早引入的关键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从美国引进了新闻学和信息学的概念,对于信息产业信息、社会信息、科学信息革命的研究引发了西方研究者的关注,从新闻学分析的角度、从信息角度来阐述悬而未决的新闻本质问题。改革开放后期,新闻学的论著大多开始以信息来定义新闻,研究者大多认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信息传递的方式向前延伸,认为新闻媒介是宣传的工具,也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其宣传条件是无限制的。以往人们认为新闻的宣传是新闻的主要目的,信息概念的引入重新改写了新闻的既有含义,并且引发了有关于新闻和宣传关系的讨论。而今,信息的概念使得新闻摆脱了以往从属于宣传的附庸地位,慢慢地回归了新闻本身,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为宣传和政党服务,也应该为民众服务。信息结构颠覆以往的宣传定义,反而使得新闻的传播性成为绝对重要的第一因素,因此研究者认为信息的概念是重建新文学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最基本的尺度。
大众化的信息概念引入了新闻商品属性的讨论,关键性词汇信息,在传媒的商品信誉中,已经昭示了新闻应当作为主要的信息主体,应服务于人,从此信息不再是单纯的宣导和指导过程,而新闻之所以为大众化服务,就是因为新闻属于意识形态媒介,并且新闻同时兼具第三产业的特性。至此,新闻的大众化特性,随着新闻的多媒体传播途径被展开和研究,一改传统受众被训导的局面,变为受众成为新闻的服务对象和新闻的传播者,甚至制造者。传统的传授关系得以改变,受众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新闻表现出了强烈的世俗化倾向,传统严肃的党报和以之为基础的新闻传播内容无法适应文化诉求,而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决定了读者更为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新闻,面向大众的日常生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准确定位,而竞争的依托,是在通俗化报道方式和娱乐化报道趋势的演进过程中不断适应大众化发展需求的过程。
产业化已经是近几年来新闻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人们认识到传媒具有第三产业特性的时候,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新命题,在保证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耳目喉舌的前提之下,要求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媒介和媒体。新闻媒体走向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和市场竞争传播和博弈的拉锯争夺战之中,各种新闻媒体之间的兼并和社会融资,以及外商联合的方式层出不穷,以市场平等和竞争原则,构建内外部关系,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就形成了媒介产业。而传播和新闻的媒介化促进了新闻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媒介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研究和制度取向以及体制建构等各方面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讨论。传媒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属性,又成为了经济实体,传媒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利润,并且对我国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产业化力量。
公共性和公共化是与大众性和大众方式相连接的,是媒介在市场经济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必然带来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公共性,也有消极性。一些新闻媒体在制造新闻产品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往往追名逐利,损害了公共的利益。但是这种规避政治风险和损害公共利益的方式不能适应新闻发展的公共性,而同质化地选择娱乐化,不负责任地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那么就会将舆论导向带到错误的方向。因此理论界和新闻监督领域及层面开始研究在大众传媒过程中,如何让新闻媒体扮演现代社会的重要角色,如何体现新闻的公共性特征,从世界范围内和社会制度及新闻体制的范围内,找到媒介具有的公共性,希望能够建立在公共至上、大众化利益至上的传媒业和新闻业的预期健康发展方向上。
事实上,新闻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之内的4个关键词,以信息为基础,以大众化为依托,发展新闻产业化,注入新的经济属性和新的内容,最终走向为公共性服务,将公共利益作为传媒优先选择的集中目标。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理顺各种利益冲突功能的自然体现。四个关键词各有其作用,拉开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闻观念变革方面的序幕,并不断地深化。传媒从上层意识下沉到老百姓身边的过程,也是新闻学领域内传媒改革几十年的历史路径和丰富的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的辨析是在新闻学和新闻观念发展过程中,作为语言符码的行为形式和话语形式展现的过程。话语是一种建构社会现实的工具,话语和关键词连接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人们通过新闻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的过程,关键词折射出新的历史时期新闻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语言内容的结构,更是对于以新闻传播活动为连接的新闻传播事业,自身所反馈的社会及文化的变化,进行解构和阐述的过程。话语不可能是无源之水,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变化产生的具体的反馈内容,话语的改变结合引入不同关键词的过程,书写了新闻的内涵,也改写了新闻传播的路径[4]。
大部分新闻学关键词的内涵来自西方固有的特定含义,中国新闻人士引入后,将原有的内涵成功地改写,将现代新文学传递中的主观意识重构。将新意义加入了关键词之中,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均有了变化,反馈出了西方社会传媒在追逐商业利益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价值和客户导向内容。而同时,中国的新闻关键词在结合了西方价值导向和商品导向之后,结合了大众化的和人民化的传播目的,解构了语言符号和新闻发展再造过程,结合了关键词更新之后所隐含的多方面力量的博弈,以及多种内涵的反馈,从而使得新闻关键词在中国的新历史时期有了延续性、渐进性和中国特色。因此,可以看出关键词语义争论背后表明着各种力量的角逐,而关键词的演进也是新闻发展的必然,关键词体现了新闻内容和意义的丰富,加之其现代化的解读,与大众文化汇流到一起,使得传媒成为行动和传播相结合的,可以带动既有观念改变,连接官方传媒学者受众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话语交流和碰撞的基础语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有新闻学关键词的演变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内,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语义的延展,在开拓和重构新的体制空间及新闻传播空间之中,关键词的演变表征着中国新时期新闻改革的延续性和渐进性的过程。事实上,在新的时期之内,新闻学关键词的演变和变革是一个温和的渐变的、协商的综合过程,新闻的服务性和信息的服务性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传媒所具有的传播性和引导性,而是强调在媒介既有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观念至上的前提之下,在不否定媒介意识形态原则的基础之上,更多地维护物质和公共利益,连接大众传媒的具体需求,连接民众传媒的关键点。新闻力量的角逐和博弈是几个关键词完善过程中新闻社会变革的过程,是维护既有新闻体制延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盛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起源[D].南昌:南昌大学,2016.
[2]王冠群.新时期我国新闻真实性的研究[J].新闻传播,2014(3):199.
[3]李晓佳.新时期我国新闻理论的传播关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1):46-47.
[4]孙波.范长江新闻思想评述[D].兰州:兰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