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琳
广播类APP是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而应运而生的一种创新性产品,受众从最初对广播这种传统接收信息方式的减少或依旧使用调频方式接收广播的行为,逐渐变为尝试接受并使用到最后完全取代传统方式,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传播学理论中创新扩散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他认为早期采用创新者很少,但随着创新的扩散会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直至饱和,到达饱和后发展速度再次缓慢。同时,罗杰斯还提出创新扩散因素,包括创新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以及思维可变性[1]。广播类APP也包含以上因素。
广播类APP相比传统广播有所不同,广播作为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这种传播媒介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群的需求,广播类APP针对传统广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传统的广播有固定播出时间。广播类APP不同于传统广播线性、单向的传播,《喜马拉雅FM》的用户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选择音频。同时,广播类APP突破了传统广播发射频率信号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的局限,用户可以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广播资源。
《喜马拉雅FM》在节目制作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上传自己已经制作好的节目,另一种是通过《喜马拉雅FM》客户端的录音功能进行节目制作。
广播类APP在有网络覆盖的环境下可轻松完成节目的实时发布,绕过传统广播依靠无线电波信号传输的一系列复杂过程。这种高效简单的节目发布方式被越来越多用户使用,广播APP平台上的节目数量和内容也愈加丰富。
与传统广播相比,广播类APP最大的优势是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节目。不受地域和条件限制的多元化节目扩大了受众的选择空间。同时,广播APP会根据用户的日常喜好向用户推荐节目资源,降低用户节目选择的时间成本[2]。
传统广播通过听众热线、听众来电的方式,在直播过程中与听众进行互动,而这种方式在数量上和参与度上都不及广播类APP受众反馈方式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广播类APP依托多样化的媒介终端突破了传统广播的局限,广播类APP可以直接在APP中进行评论、收藏和转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内容和平台的扩散力。同时,节目制作用户可以直观通过评论了解受众的反馈,并根据APP中的评论内容调整节目。
广播类APP的出现本身是因为传统广播无法满足受众随时随地听广播的需要,相比传统广播,广播类APP内容更加丰富。在这些基础上,广播类APP针对用户的需求和移动终端的技术支持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广播类APP也考虑了受众使用传统广播的习惯和经验。《喜马拉雅FM》APP根据广播节目内容本身进行了划分,把节目资源分为相声评书、有声读物、少儿频道、音乐频道等,尽可能与传统广播电台划分一致。
使用者对创新的理解和运用的难易程度,创新的复杂程度和扩散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广播类APP与传统广播相比,有几个明显优势。
《喜马拉雅FM》上传音频的快捷自主方式,鼓励愿意分享声音作品的用户积极上传。与传统广播相比,用户不需要专业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就能完成自己的“主播”梦。
传统广播依托于广播台的专业发射设备,设备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必须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而《喜马拉雅FM》不依靠广播发射设备,鼓励全民参与将广播传播的中心化扩散开来。
传播广播台会定期收集听众反馈,这种反馈方式呈伞状,具有延时性和低互动性。而《喜马拉雅FM》平台中评论,转发等方式使听众可以及时反馈并与节目制作人进行互动,整个反馈过程呈现网状[3]。
广播类APP在节目制作的可试验性明显优于传统广播。在广播类APP中,用户可以即时对广播内容进行反馈,提出建议,节目制作用户也及时接收反馈,并更改接下来节目的内容和细节。同时,节目制作用户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节目内容选择。
创新的可观察性和扩散速度呈正相关性。广播类APP积极邀请普通用户进行节目制作和发表,也将网络上热门的脱口秀、综艺节目、电视剧的制作方进行合作,将这些众多的热门节目制作成广播,同时,《喜马拉雅FM》还邀请很多热门的传统广播电台主播入驻平台[4]。
思维可变性,是指在规定的思维模式下不可能有的创新成果。作为一款主要依托于手机这种移动终端的APP,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广播类APP放弃了开车用户的这一受众群体。但《喜马拉雅FM》就为这一受众群体专门推出了“喜马拉雅随车听”,结合这一类受众的特点,“喜马拉雅随车听”有音乐播放、车载充电、智能导航、FM调频、客户端同步的几大功能。另外,以《喜马拉雅FM》作为平台,深度捆绑APP的所有节目,同时兼容QQ音乐、天天动听、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百度音乐、酷我音乐、多米音乐等音乐播放器。这不仅解决了移动终端在众多开车用户行驶途中无法自如使用的问题,而且大大拓展了传统车载广播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雷特·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董华一.从《考拉FM》透视定制广播现状及发展趋势扣].长春:吉林大学,2014.
[3]郭红庆.自媒体化网络广播电台"吉传播"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金珠.媒介飄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陈菲.我国手机广播运营及发展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6]朱佑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广播新闻发展困境与突破[D].郑州:郑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