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时便开始认字。1946年9月,他接受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沃尔特·李勃曼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1949年10月1日后,周恩来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1959年4月29日,他发表了题为《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讲话,强调“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1971年4月20日,在接见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领导小组成员时他指出:“要多出历史书,不讲历史、割断历史怎么行呢?……”1973年3月26日,他治病期间在送给毛泽东的一个报告中说:“凌晨读《史记·汲黯、郑庄列传》及史太公曰云云,深有所感,愧为能及。”(摘自《人民周刊》)
20纪60年代,有6个年轻人在吴伯箫的领导下工作。一天,其中一个姓程的年轻人丢了200元钱,这在当时是他几个月的工资。小程非常郁闷地向吴伯箫作了汇报,吴伯箫对小程说:“这件事不要再对任何人讲,钱一定能找到的。”
几天后,当6个人全在场时,吴伯箫拿出200元,对小程说:“不知是哪位同志把200元钱放到我的抽屉里了。”
钱失而复得,小程非常高兴。然而,让小程不曾料到的是,他要把这200元钱还给吴伯箫。
原来,就在吴伯箫说钱找到了的当天,小程在抽屉里又发现了200元钱。他这才知道,那天吴伯箫给他的那200元钱是吴伯箫自己的。吴伯箫后来说:“究竟谁偷了那200元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6个年轻人中,有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但自己纠正了。这使人感到高兴啊!”
(摘自《燕赵老年报》段奇清/文)
“封箱戏”和“开台戏”都是戏班(剧团)中的演出习俗。尤其是职业剧团,辛辛苦苦演出了一年,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七八,便暂停演出,休息几天,称“封箱”。封箱之前,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叫“封箱戏”。演“封箱戏”很有趣,一般是“大反串”,即演员上场都改变行当,如小生演员扮老生,花脸演员扮丑,老生演员扮武生,青衣演员扮彩旦……观众颇感新鲜,演员们在后台窃笑。这种习俗至今亦然。
“开台戏”是指春节过后戏班(剧团)恢复演出的第一台戏,一般是在正月初五、初六。旧时的“开台戏”极其隆重,正式开演前先“跳灵官”,再“跳加官”,跳毕,正式演出。
至今,各级剧团如无特殊演出任务,一般也是正月初五、初六才演出(自娱自乐的农村戏班除外),但不再“跳灵官”“跳加官”。(摘自五德彰著《谈戏说史》)
“卖关子”比喻在紧要关头设置悬念或故弄玄虚以挟制对方,但最初它不是这个含义。
“卖关子”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婺州屯兵的需要印造的有价证券。商贾可拿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都城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盐、茶等物品。它类似于现在海上货物贸易的提单,不能算一种货币。在这种方式里,商品不是通过以钱易物的方式获得,要通过“关子”这种间接形式。
“卖关子”的原义可能就是不直接给你想要的货物,要先“卖个关子”,多一道手续。引申到说话或做事上,就是不直接告诉你结果,故弄玄虚或设置悬念。“关子”可以看成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 (摘自《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