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思源实验学校 胡传亮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觉得,充分尊重人的认识规律,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6步赏诗法,引导学生反复赏读,然后“按图索骥”、按部就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全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告诉学生,审题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寻找关键词和题眼,推测诗歌内容、情感或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想象和预测能力。
比如学习温庭筠《商山早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一诗,让学生分析题目各个词语的内涵,重点品味诗眼“早”的作用:既点明时间,说明“出行”之早,更暗示所写景物和事件共同的特点,衬托出行人渴望早日回家团聚的怀乡思亲之情。
学习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一诗,让学生分析“四月天”这个核心比喻词的特点,引导学生预测:诗歌很可能通过描写四月天美丽的意象,写出四月天给人带来的生机、希望,从而表达儿子出生给初为人母的作者带来的无限喜悦和幸福,为下面阅读诗歌,发现诗歌的特点,欣赏诗歌的美感,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辅导资料和网络,去关注作者的生平变化和思想发展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以便结合诗歌内容,更历史、更客观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崔颢《黄鹤楼》(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我就让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作者仕途失意、漂泊无依之时登临此楼等情况,让学生到诗中寻找“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对应句子,这就为理解诗人吊古伤今、思乡思亲的寂寞感提供了渊源和基础,加速了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批读,就是批注式阅读,在尝试阅读中,圈点疑难之处,批注初步感受,并解决读音、节奏、重音、停连、缓急等问题。
当前,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或者拿不准,或者珍惜课本,不舍得、不情愿在书上随意批注,担心一旦与老师的“标准答案”抵触,就会将书涂画得乱七八糟。在教学中,我就明确地告诉学生:书本就是学习的工具,要勇敢地圈点批注,勇敢地展示个人的思维成果,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便于与他人的思想成果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和他人思维的异同,取长补短,锻炼自己。
比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给“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等诗句划分节奏时,学生产生分歧,有的标注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有的标注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有的标注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反复试读自己划分节奏后的诗句,发动学生品味是否合理。实践出真知,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节奏划分基本技巧:在按照词语和词组来停顿的大前提下,又要综合考虑作者的情感和诗歌轻重缓急的情绪来灵活划分节奏,不能像第一个同学那样划分过为细碎,产生隔断之感;也不能像第二个同学那样破坏词语单位原则,任性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要像第三个同学那样,综合考虑词语、短语和轻重缓急的韵律,让诗歌朗读起来更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于是学生用红笔重新划定节奏,在对比中掌握了方法,纷纷表示颇有收获。
中国的诗歌讲究写景抒情结合,讲究用精炼的议论、抒情句,或“未成曲调先有情”,或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就要引导他们迅速抓住这样的句子,抓住这个诗骨,促使学生能迅速领悟诗歌的情感,便于更好地理解意象、意境,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
读李白《渡荆门送别》(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一诗,抓住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诗骨”,比较容易地体会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读王湾《次北固山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抓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立刻便体会出诗人渴望早日回家团聚的羁旅之愁。
同样,读毛泽东《沁园春·雪》(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初读时即留意“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议论、抒情句,就可以领悟本诗可能描写雪景之美,抒发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就比较迅速地领悟作者的写作用意,便于深刻理解景物描写和调用历史典故的原因,更好地把握和欣赏诗歌。
诗歌多借景抒情,因此,赏析意象,既是对诗骨所达情感的再次印证,更是对作者含蓄、深刻表达情感,突出诗歌主题技巧的品味玩赏。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选择“情物”的特点,这些“情物”通过感官、色彩、空间、动静、虚实等技巧所构成的画面和意境,从而去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方法,在给自己美的享受的同时,学习到写景抒情的诗歌艺术,增强自身的写作修养。
例如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诗,在抓住“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等关键题眼、诗骨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摘录“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体会其“早春”特点,体味其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听觉视觉的多维感、动静结合的生机感、黄黑红绿交相辉映的画面感,学生很自然地就感悟到诗人对早春季节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作者抓住景色特征,调用各种感官、远近镜头、动态静态组合塑造意境,借助美景抒发美情的艺术特色,获得了美感享受,又增强了文学修养。
阅读总要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启发,才能卓有成效,读诗也是如此。最后一步,我要求学生用三个“一”归纳、深化自己的读诗成果: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学到了哪些表达技巧,用一段话尝试运用一下自己学会的知识和方法。
学习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我动员学生尝试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和愤懑之情;让学生用一句话流畅的话,总结诗人利用遥远历史时空、阔大自然时空与自己进行对比,以衬托自身的渺小和无助,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感慨的抒情技巧;最后,引导学生写一段话,或者恰当引用本诗句子,或者运用本诗对比反衬技巧,固化学习成果,及时引导学生知能迁移,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中学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还是尊重认识规律,尊重传统阅读方法,督促学生用好“六步赏诗法”,有序地自学,不断培养自身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助力学生未来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