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王涧秋
(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 100061)
关于学术图书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文定先生认为:“学术书就广义来说,指泛学术图书,即书店常指的一般学术的通俗读物,就狭义上指的是准学术书,即出版界所普遍认为学术含量较高、品位较高的严肃读物。”
学术图书的出版特点与学术图书自身的内容息息相关。第一,学术图书出版印量小,属于小众出版。学术图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实践,对阅读者的知识层次有较高的要求,即便是一些轻学术类读物,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这就限制了它的推广范围,不能广泛普及,市场有限。第二,学术图书出版的社会价值高。虽然学术图书不能直接用于实践,但却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术出版又是必不可少的,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学术图书出版,并给予大量学术资金支持。
结合前面关于学术图书含义及其出版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术图书出版专业性强,读者对象有限且明确。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学术出版适合数字化的几个理由:
第一,学术出版受众比较固定且较容易接受新的付费方式,学术图书的读者主要是某个学科或相关领域的教师、学者和学生。
第二,传统的学术出版社在长期的积累中拥有了优质的学术内容资源,这种资源具有独占性且不易被替代。这样传统的出版机构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既可以保持自身地位,又可以快速将优质内容转化为电子书和数据库,加快了数字化进程。
第三,学术出版的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在学术图书的使用方面,查询、检索等功能非常重要,而数字化恰好可以高效实现这一功能。
在数字出版的大环境下,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面临诸多困难。
学术图书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是纸质出版时期便存在的问题。与国际学术图书出版相比,我国学术图书内容庞杂、学术水平偏低,抄袭、拼凑现象严重,缺乏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国外的一些老牌学术出版商尤其是大学出版社,负责学术和专业类图书的编辑本身便是对相关学科和领域非常了解的研究人员,并且在出版内容的筛选上采用同行评审的模式。而在国内,多数大学或其他出版学术和专业类图书的出版机构并未建立良好的选题评审和同行评审制度。
除了学术图书质量的问题,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化出版还面临着国外学术出版巨头市场扩张、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国外的数字出版起步早,在数字产品策划、管理以及对数字版权保护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产品形态的探索都比国内要成熟很多,我国相对处于弱势。
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道路上,由于我国数字出版的管理、法律、公民版权意识、技术等方面的欠缺,侵权更容易且方式更多样化,版权保护困难重重。
学术图书、学术期刊的互联网和终端阅读格式各不相同,如Kindle电子书原系统使用AZW、PDF、MOBI、PRC、TXT格式,但对PDF的兼容性并不好;万方使用国际通用的浏览器浏览页面;知网等则采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实现学术资料的浏览。面对这些不同的格式,用户需要下载不同的阅读软件。资料的使用上,复制文本时有缺失、不准确的现象,不利于学术资源的传播、共享和有效整合。
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我国学术图书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拥有国内政策和国际环境、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利用自身优势,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要解决一直存在的内容质量问题,追赶国际水平,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寻求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学术出版商要尝试从图书生产商转化为知识库、专业知识服务商,由传统学术出版机构向专业学术内容服务商转化。要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基于出版社长期积累的行业业务关系和内容资源建立数据库功能。通过知识库,为企业、大学、社会机构提供数字化的专业知识服务,为作者提供同行评议、编辑校对、营销传播、学术成果认证服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实现学术图书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同行评审制度和具备工匠精神的学术图书编辑是保证学术著作专业水平的根本。我国学术出版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这两点。利用数字化优势打造便利的线上投稿模式,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确定评价依据和标准,统一出版体例,杜绝低水平的学术成果重复出版的现象。
学术图书的编辑多与专家型、学者型作者打交道,如果编辑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就很难提出好的创意和专业的建议,进而很难策划出亮点或者表现文章的创新性,最终难以引起作者共鸣。因此,学术图书编辑首先要抓住各种机会,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关注前沿科学进展、关注所涉及领域的热点,把握时代脉搏,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成为学术型编辑。其次要保持对新知识、新资讯和新信息的好奇心,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辨别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便利的信息搜索技术和学习机会。
在学术图书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单本单一主题的学术著作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在项目策划上要注重将已有优质内容资源系统化、专题化,打造有质量保证的本土化项目,为积极“走出去”奠定内容品牌基础。数字化时代,网络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恰好为“走出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因此,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打造系统化、特色化的产品,实现国际化。国际化是学术出版的重要使命,学术出版“走出去”要围绕我国的思想创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用学术语言向世界传播我国的学术成果。
在内容上,基于专业知识的自身性质开发衍生品,将专业知识科普化、轻学术化。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的跨界合作实现,如在文章写作上,学术专家与专栏作家合作,将专业知识与相关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向大众推广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
学术期刊和学术图书具有一致性,内容往往有重叠之处,可以相互促进。学术图书的选题策划可以来源于对学术期刊内容的把握,汇集期刊内容,形成某一主题的专业图书。数字时代为学术图书出版与学术期刊的融合提供了便利,在数字出版的基础上,学术图书甚至可以通过某些专业设置来自动生成。两者的融合既可以互补作者资源、数据信息,又可以打造具有更强实力的学术出版集团。
数字出版依托数字出版技术,国内传统学术出版商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同时还要与数字技术开发商合作,尤其要在阅读格式的兼容和版权保护技术上加强合作。
[1]高雁.新形势下学术图书出版再思考[J].文献资料,2017(23):71-72.
[2]李旦,李雪源.浅析国际学术出版巨头的运作对于中国学术出版的启示[J].出版广角,2014(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