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薇圩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报道可以是最新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事件。画面结合声音传播是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要特点,以声音描述内容,用画面证实信息,因此要注重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一篇好的广播电视新闻稿,会把拍摄的真实画面呈现给观众,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与知情明理的需求。这样的新闻报道,客观真实,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丰富的电视语言也会让新闻报道更具影响力,这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如何将文字、画面、现场声运用得恰好好处,如何获取丰富的采访内容,如何更好地创作新闻作品,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电视新闻稿首先要保证客观真实地还原事件。画面、现场声、采访对象的口述等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可以丰富新闻内容。记者在收集整理素材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播报内容、字幕内容、画面三者的准确配合。比如新闻报道中说的是阅兵的盛况,却在播放升旗仪式或者跟报道毫无关系的画面,这显然是不行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文字的推敲,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艺术的语言。比如借用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电影台词,这样的表达方式和常见的新闻报道有所不同,但有新意,更能吸引受众。但在社会专题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若需要介绍某个人,只要简单说出这个人和播出新闻中最贴近的身份即可,过多的渲染不仅让内容俗套、无趣,也很难贴近受众,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
一篇好的导语是整篇稿件的灵魂,是新闻的中心思想。事实上,在快速阅读盛行的今天,最能吸引受众的正是导语。这也就要求,记者要对收集到的新闻素材细心的筛选、提炼,之后围绕中心思想进行文字加工,以最真实、准确的文字来概括新闻事件。虽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是电视新闻导语必要的信息,但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弱化和细化处理。比如播报人物,如果不是重要特殊的人物,某些时候可以不提。无论何时,对于导语的叙述都要明确真实,避免出现空话、大话。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必须精炼、简洁、语句通顺且易懂。
视觉逻辑可以是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是稿件的逻辑顺序。但无论哪一种,报道的画面和文字内容必须相符。比如新闻事件发生在晚上,可画面却是白天。显然,这样错乱的画面是不符合时间顺序的,也不符合逻辑顺序。不仅会让人有一种错乱的感觉,也会让人怀疑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所以,电视新闻中的时间和地点是不可随意切换的。电视新闻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播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还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观察力,把画面在脑海里一一过滤,写出相关的内容,做到准确、真实、快速。当画面的出现需要文字解释时,在跳转这一画面时就要尽快以字幕或者播报的形式来解释,不要让画面留下大多的空白让观众去猜测,更不要出现画面和文稿不契合的情况,造成视觉逻辑错误。
新闻的第一要求是准确无误,快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以及社会生活,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如果在采访的过程中急于求成,采访不够详细,组稿时就会因为采访内容有限影响稿件质量。特别是在描述某一画面时,很容易机械化、模式化、程序化。例如,一则常见的会展报道,常见的采访内容是,某某公司在某个位置、这次展出的产品有什么、会有哪些优惠活动、还有哪些参展公司等,后期也会围绕这几方面写稿。但这一采访缺乏新意,价值不大。若是探究会展的深层意义,会展中的产品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能够在会展中收获什么?就会让枯燥的报道变得有活力,贴近百姓,让老百姓觉得有看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每周一期的《新闻周刊》保持高水准、高质量稿件编辑,通过深挖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剖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让观众看完以后能够对事件产生新的认知。
从事新闻工作除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播报外,还要注意撰写新闻稿件要简洁明了、准确真实,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新闻。从导语实用原则、广播电视语言、视听顺序的逻辑等几方面入手,完成容易理解、真实可靠、完整有序、有思想深度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
[1]陈纪红.浅析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及语旨意识[J].北极光,2016(4):195.
[2]贾淑娟,李新宇.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技巧及其语旨意识刍议[J].新媒体研究,2016,2(6):91-92.
[3]丁述志.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特点[J].黑龙江科学,2015(1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