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溶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式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通过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的形式,用每一件文物串联起当时的历史与故事,在观众的欢笑与唏嘘之间,那些平时只能躺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古老物件一一“活”了过来,而它们承载的无与伦比的美感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入人心,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和非凡意义也更广为人知。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延续、保护、传承的必要,文化的印记可以展现时代的厚度和深度,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
1973年首播的《一个美国家庭》被视为第一个真人秀电视节目,而片中的劳德一家则成为第一个以电视节目的方式来展现的素人。欧美真人秀节目崛起之初,主要以素人参与者为主,因为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不景气的环境和好莱坞编剧大罢工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更经济的替代电视剧的节目形式出现的。[1]
2015年年初,央视推出了一档面向家庭、主打草根内容的幽默视频互动节目《CCTV家庭幽默大赛》。《人民日报》首次在评论中使用了“素人真人秀”这一概念,于是便有了“明星真人秀”和“素人真人秀”之分。[2]
《国家宝藏》虽然不是真人秀,但却在节目中加入了素人元素,即普通人,以普通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呈现普通人在节目特定情境中的真实人生为看点,以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国家宝藏》的“今生”故事讲述人很多都是素人,他们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既没有专家的权威,也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与国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普通人把《国家宝藏》与别的文化类节目区分开来,为节目增添了几分独特的气质。
《国家宝藏》中的素人不仅在节目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节目表达核心意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首先,文物的“今生”故事讲述人角色不同,有些是专业的文物专家,有些则是普通的素人。他们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普通人和国宝之间的关系,让博物馆中枯燥无味的陈列品变得生动有趣,给观众展现了国宝不同的一面。例如,由王凯守护的瓷母,它的“今生”故事是由一名故宫志愿讲解员展开的,而不是景德镇烧制工匠,节目组将目光投向故宫内的讲解员,着眼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来自各行各业,覆盖各个年龄层,有上至七旬的老爷爷,有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慕名而来的中传学生,还有外企的人资经理,更有海外留学归来的人。这些人都是因为自己喜欢历史、热爱故宫文化才来到这里做志愿者的,有些甚至已经做了十几年,获得了“心灵上的高峰体验”是他们坚守在这里的理由。例如,故宫的文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被故宫护卫队队员保卫运送至全国各地,护送人的5个兄弟姐妹都是以石鼓南迁的地方为名,讲述了“国土丢了可以再打回去,文化被破坏了就没有办法再传承”的信念。故宫守卫队的众多队员出来吟诵守卫队队歌“唯吾队士”,这是已经传颂了很多代人的队歌,每一代故宫守卫队员都铭记于心并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保护和传承。正如第一集最后梁家辉先生说的那样,“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很大,但其实就是靠一个个人,一对对父子,一个个家庭,身体力行做出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国家宝藏,我们的历史文脉才能生生不息”。虽然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明星的光鲜亮丽,没有专家的博学多识,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我们的国家宝藏作贡献。这些素人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将一件宝物的各种维度呈现出来。
其次,素人的参与也从侧面印证了参与建设这个世界的,其实更多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罗大众,传承文化的也是一个又一个像这样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比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今生”故事是20世纪知名考古学家陈振裕教授发掘被墓主人喜视如珍宝放在棺内的书简以及素人武汉公安局的青年民警讲述现在自己的工作和秦简之间的关系。他们就像书简的主人公喜一样,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可能我们这些平凡人没有太大的感受,但是只要每个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所有人合在一起就能创建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真正的守护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商贾贫农,这个时代是由无数的普通人共同缔造的。
再次,从受众层面分析,素人也是观众期望看到的内容,过多明星的参与会造成一种距离感,在观众与节目之间形成一道隔阂,而素人的存在让节目更有亲切感、真实感和代入感。综艺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大众化,即便是零起点的观众也能看懂。一个好的节目就是一个好的讲解员。[3]《国家宝藏》中华湖北省博物馆一期,曾侯乙编钟的“今生”故事就是由武汉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的青年编钟乐团,民乐《茉莉花》加入编钟的背景音就像是“佛跳墙——编钟是浓汤,八音是食材”。《国家宝藏》的宣传片中有一句话“守护历史、选择未来”,青年编钟乐团与专业编钟乐团不同,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承古人留下的编钟,在演绎过程中也赋予了这个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乐器新的生命力,让它生机勃勃,富有朝气。文物本身不仅具备极高的价值,现代人更是能够通过它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它们甚至为我们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从节目的影响来分析,文化应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应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南京博物院那期节目为例,其主要介绍了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今生”故事中的素人元素就是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的师生,他们的学校就在砖画出土的西善桥边上。南京博物院的讲解员每个月都会到学校教授公益博物馆课,让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融入孩子们的心里、走进他们的生活,让中华文脉代代相传。
如果说南京博物院的公益课堂只是小范围的文化传播,那么《国家宝藏》的热播则让文化走进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节目播出后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真切地与文物面对面,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古人对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故宫博物院首先运用数字展映的方式,每天展现一个馆藏,500年不重样,同时还卖故宫文创产品、开故宫淘宝店,用更多元的方式宣传,让更多的人以最前沿的方式了解故宫。
《国家宝藏》正通过一系列具象化、趣味化的创新互动,打破文物以往留给大众冰冷、古板的印象,真正让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4]让国宝活在当下,也让人们爱上文物、走进博物馆、翻开历史书,越来越多的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到自信并且发自内心地想保护它、传承它。
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指出:要依据节目内容确定参与节目的嘉宾人选,提高普通群众参与真人秀节目的人数比例。要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纠正单纯依赖明星的倾向。[5]纵观现在大多电视节目的嘉宾都是由明星组成的,似乎各个节目组已经产生了固化思维,连真人秀也逐渐变成了明星秀。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却另辟蹊径,无论是《朗读者》这种展现形式,还是《中国诗词大会》这种素人比赛形式都让人眼前一亮,掀起了一股股文化热潮,将普通人的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综艺也不仅仅是看明星的娱乐趣事,文化也不再曲高和寡,它变得更接地气,让普通人都能接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国家宝藏》中的素人元素也切实拉近了国宝与普通人的关系,也正朝着“人民的文艺而非少数人的文艺”的方向迈进。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国家宝藏》可以说是独具一格,将文化类综艺展现在公众面前,令人耳目一新。
真正好的节目形态与创意首先要立足于百姓的现实生活,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与认同。[2]张国立在《国家宝藏》的开场白中说:“我们是一档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上下五千年而已。”《国家宝藏》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用九大博物馆、27件展品、27个前世今生的故事进行多方位展现,的确做到了“让国宝活起来”。守护国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令国人更加团结奋进,这才是媒体人、综艺人的操守和神圣使命。[6]
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国家宝藏》这个节目,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它走进了各个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中国历史,越来越多的人被祖先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折服,越来越多的人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深感骄傲。《国家宝藏》真正发挥了主流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构建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国内文博探索类节目的一个好范本。
[1]王永连.素人真人秀如何打造现象级节目[J].视听界,2015(05):52-57.
[2]李翔.素人真人秀:真人秀节目的探索方向——以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5(11):39-42.
[3]杨骁《. 国家宝藏》:用大国重器解读中华文化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22(006).
[4]钟菡.《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N].解放日报,2017-11-28(005).
[5]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避免过度明星化[D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2 2/c1001-27345630.html,2015-07-22.
[6]晁星.创新传播让国家宝藏“活”起来[N].北京日报,2017-12-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