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佛系”网络热词的兴盛与影响

2018-02-22 10:32王宸宇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佛系社交生活

王宸宇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017年年末,一股“潮流”悄悄袭来,第一批00后将成年,正式开始步入社会。与此同时,与他们年龄相差无几,却来自上个世纪、上个千年的90后却正在经历“中年危机”——他们说自己“成佛”了。

“佛系”这个形容词在网络上出现已久,2017年初便开始调侃的“佛系爱情观”,表示一种对爱情随缘,有则有无则无,不心慌不争取的对待爱情的心态。这种“佛系”心态甚至导致年轻一代与年长一辈产生观念沟壑,爆发出一些婚恋社会问题。接着在9月份兴起的“佛系追星”,象征着粉丝喜爱明星时不相互谩骂、不约战、不刷屏,仅默默关注支持的追星现象,这种做事风格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再到“双十一”后流行的“佛系网购”,指网购消费者对待商品将就就好,不退换、不点评,习惯性五星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网购商品的打分机制,等等。“佛系”这个在网络语境中代表不悲不喜、云淡风轻、不求输赢的词语已深入人心,也引发了社会方面的蝴蝶效应。

但真正将“佛系”在网络上彻底点燃的是12月11日于朋友圈中疯狂转载的公众号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文章中举以实例,将“佛系”作为形容词冠于诸多平常生活人物或行为上,比如“佛系交友”“佛系健身”“佛系乘客”“佛系员工”……生动地构建出一个个不争不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活在当下、只求安稳的当代青年人形象。这篇文章迅速在90后网友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90后纷纷默默转发,进行“佛系支持”。文章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关于“佛系”的讨论也在网上铺天盖地地展开,无数篇借“佛系”之势,探讨大龄90后生存状况的文章刷爆微博和朋友圈。

“佛系”的大肆席卷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12月13日,人民日报就“佛系”与90后青年本该朝气蓬勃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统一表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们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标签,而没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挠的“斗战胜佛”吧。所以,不妨也“佛系”一下:不必太当真,也不能不当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人民日报更是表示:“青春活力无关年龄,而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对未来的正向预期,一种追求卓越与成功的冲动。正因此,为了激荡青春梦想,整个社会都应该与青年共同成长,既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同时解开他们的心理困惑。”[1]这足以证明,解开“佛系”心结,已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课题。

若拿“佛系”与“freestyle”“蚂蚁竞走十年”等其他网络热词比较,其实它也不过网络语言中的一个,但它却拥有超长的生命力、丰富的变种能力以及惊动党媒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佛系”是如今火热的丧文化的具象性系统表现。

以“反正能量”为目的的“毒鸡汤”横空出世,并在网络上大受热捧,丧文化破土而出,并迅速弥漫文产、服饰、餐饮等各行各业。丧文化消极甚至绝望,却令无数年轻人着迷,被他们熟练使用。很多年轻人时刻都传达着类似于“我已经废了”的自嘲式讯息。

与具备英雄主义色彩的正能量相比,丧能量其实更能代表小人物的气质。丧文化传递的“一开始没有天赋、结局也没有天赋”,“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世间没有奇迹”,“拼搏也只有平淡的一生”的信息,看似消极到夸张,但仔细想来,这不就是没有“主角光环”的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吗?普通人的确如丧文化描述的一样,“绝望着也渴望着,也哭也笑也平凡着”。

与传统正能量所要求的青年必须表现得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相比,丧文化的流行,从本质上来讲是普通人对压力的排解。青年人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丧文化的自嘲式发泄、对自己不足的坦然,可以让青年减压。

同时,不可否认,随着中国近期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大的野心和抱负的人生似乎亦无大碍;网络社交平台的完善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需求也降低,因此“丧”生活方式的推行阻力减弱,低欲望社会逐步开拓,于是“佛系文化”应运而生。

可以说,“佛系文化”是丧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佛系”与最大用户群体——“初老的90后”的碰撞产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加速了这种文化的裂变式发展。

从90后特征层面来讲,第一批90后成员将进入28岁。28岁的年纪虽算不上大,但却是个即将不能过五四青年节的年龄。联合国在2016年“严正声明”,青年定义只限于15~24岁。由此可看出“奔三”的28岁着实不是一个很年轻的年龄。

在生理上更是如此,初代90后早过了所谓的“生理巅峰时期”,对脱发、发体、慢性疾病初期想必已不再陌生。而在人生阅历上,已步入社会小十年的他们,想必对职场晋升、情感婚姻、家庭矛盾、生老病死等问题也有了初步认识。面对以上状况,90后作为丧文化的创造者与最大“用户群体”,自然继续将其“发扬光大”。

在物质基础方面,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全覆盖的第一代受益者,90后的成长轨迹相对符合低欲望社会存在条件,造成了欲望的改变,使传统视角下某些重要的东西不再被视为“重要”。[2]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90后更能接受轻便式、简洁性、低打扰的强独立性生活,这也为“佛系生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只有社会经济基础能满足消费群体对独自操作便捷、轻松个人生活的要求,才能萌生出重个人空间、重个体活动的非常态思潮;并且,随着科技进步、通信设备的巨大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甄别信息与思辨信息的能力提高,90后再难被过于严肃的正能量洗脑,甚至会因年轻人的叛逆性对严肃正能量产生厌恶感,产生出“宁可负面也要个性”的想法。这也使得丧文化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在信息传播层面,首先,90后作为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发展至今的最主要参与群体,占据了社交媒体上除官方舆论调控以外的最绝对的话语主导权。所以,能使90后产生认同感的信息会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优先级别的传播力。

其次,自媒体的兴起使普罗大众也获得了发声的能力。过去主流媒体传播的“努力奋斗便成功”的声音被普通人的声音掩盖,普通人“哭着笑着平凡着”的“平凡之路”正以“佛系”丧文化形式,如星星之火一般,闪烁在网络维度的各个角落中。即使丧文化拥护者并未在当代90后占据主导地位,“佛系生活”的确是90后面对部分问题的解决方式,但奋斗拼搏仍然是当代青年生活的主旋律。但因为沉默螺旋现象,当“佛系文化”被热推时,受众正积极参与其中,而对此话题的反对声音很容易被忽视,但这并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

“佛系生活”的横空出世与流感式传播使本该步调一致向前进的社会发展产生一点“暂缓”的小插曲,年轻人通过“佛系”来发泄的行为,老一辈的人难以理解。以此调侃的确无妨,毕竟在消费主义构造的虚幻世界里,如果满足所有欲望,便会造成人的物质异化。面对紧张的生活节奏,不妨洒脱与之和解。[3]但纵容“佛系”却要杜绝“放弃”,全方位的“佛”就是“懒”。把握住缓和的尺度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佛系生活”的大肆蔓延以及关于“佛系生活”影响社会前进的论调,笔者认为不用将“佛系生活”妖魔化,它更多是“初老的”青年们对新年龄段、新环境的适应与对来自各方压力的自嘲式排解。我们应学着接受这种方式,去“佛性”处理,不打扰,但必须把握好张弛度,谨防青年们丧失斗志。若能在正确的引导与规范下发展,“佛性”也可能在将来会成为一个类似“萌文化”的规模的亚文化圈,让我们拭目以待。

[1]盛玉雷.评论员观察:给青春更多飞扬的机会——激发新时代的社会活力[N].人民日报,2018-01-05(05).

[2]柳森.无人便利店,“低欲望社会”的先兆[J].决策探索(上),2017(10):82-84.

[3]陈之殷.没有坚守的信条,佛系不如称之为懒系[N].中国青年报,2017-12-19(002).

猜你喜欢
佛系社交生活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佛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