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转新闻中受众情绪化问题的思考

2018-02-22 10:32李升祥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绪化理性舆论

李升祥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一、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反转现象

反转新闻是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完全不符,公共舆论的指向也随之发生变化的一类新闻事件。在反转事件中,事实真相往往逐渐显露,舆情随之发生反转甚至多次反转。例如,2014年云南昭通地震“浑水煮泡面”事件多次发生反转;2016年发生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前后两次发生反转;2017年榆林孕妇坠楼事件前后四次反转。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反转新闻层出不穷。从2013年的“大妈讹外国雷锋”事件到2015年“黑龙江庆安袭警”事件,再到2017年的“兰州交警执法不公”事件,这些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最终发生反转,导致舆论升级,受众情绪化,各新闻发布媒体公信力下降。反转新闻反映的通常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某类社会敏感话题,加之标签化、戏剧化、煽情化的情节刻画,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继而引发社会深度思考。

二、受众情绪化问题成因分析

自媒体时代,受众理性呈现出一种不断消解的态势,受众情绪波动异常激烈,表现出多变性、非理性、群体化、极端化等特征。为此,我们需要审慎分析其成因,进而对症下药,防止受众情绪化,引起社会动荡和不安。

(一)信息碎片化导致受众情绪易变

传统媒体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模式被自媒体时代碎片化、模糊化的信息发布模式代替。微博、QQ、微信等社交化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使当前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重要信息的发布不再单纯依赖于传统媒体,传统话语权被解构,受众对传统媒体产生信任危机。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不知道如何把握事件的真相,就必然会产生心理躁动,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事件的信息,其情绪会被不断出现的碎片化信息牵引。

面对社会敏感话题,受众极易表现出情绪化的一面,其情绪会伴随着事件的多次反转而发生变化。2017年的榆林孕妇坠楼事件前后发生四次反转,社会公众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与此同时,信息发布者面对突发事件的非理性情绪表达也会影响受众的情绪。自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需要进一步整合、核实,才能避免事件的真相被湮没在信息洪流中。

(二)把关缺失导致受众产生非理性情绪

新媒体时代,网站管理员和网民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在发布或转载新闻信息时追求戏剧性,刻意制造舆论热点,以吸引公众关注。同时,在信息的整合与加工过程中,随意掺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左右受众认知,致使受众理性被进一步消解,非理性情绪不断积聚。在进行戏剧化、趣味化报道的时候,主流媒体丧失了全面深入调查的责任意识,也加入碎片化、快消化的报道队伍中。“罗一笑事件”的发酵就是营销公司有目的地利用自媒体的炒作行为,结果主流媒体盲目跟风,不加核实就转载,让舆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导致公众进行非理性的情绪表达。

把关的缺失会使失实报道急剧扩散,在无形中为公众的非理性表达提供了温床。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观点相对自由且匿名,网民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因此,主流媒体要深入调查新闻信息源和传播渠道,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后,再进行权威发布,切勿对不加核实的信息盲目跟风、虚假报道。此外,个人在信息发布时应该树立把关意识,严格筛选,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三)群体意识导致受众情绪群体化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自我意识在增强,群体意识也在增强,群体意识使受众产生心理归属感。在互联网社会大环境下,受众的情绪会受到周边群体的影响。一方面,少数意见领袖往往引领舆论导向,受众理性在潜移默化间被消解殆尽。在反转事件中,迫于群体压力,个体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自我意识会让步于“集体潜意识”。另一方面,网络空间言论相对自由,加之群体的保护,更加有利于受众情绪的表达。

在整个反转事件中,意见领袖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言行会起到示范作用,引发群体模仿。因此,他们需要更加客观慎重地发表言论,避免误导舆论走向,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刻板印象导致受众情绪极端化

刻板印象大多由人们的偏见引起。面对社会敏感话题,社会公众急于站在弱者一方,对另一方进行道德谴责。以2017年“兰州交警执法不公”事件为例,在完整执法视频公布之前,不明真相的公众选择同情弱者一方,纷纷将舆论的矛头指向交警执法不公,这实际上是将刻板印象的标签贴在了交警身上。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我们要避免刻板成见的标签化预设。

受众心理往往指导着受众行为。新闻事件离受众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激发受众的心理归属和认同感。新闻反转事件中出现的舆论一边倒的现象与受众的单向思考的刻板模式密不可分。在舆论洪流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固有看法去评价眼前的舆论现象,当看到舆论洪流与自己的看法一致时,就更加强化了既有想法,明确了既有态度,迫不及待地加入舆论浪潮中宣泄自己的情绪。当一个新闻热点出现后,不要情绪化地站队,也不要在网络上肆意谴责别人,我们很有可能被自己的情绪绑架。

三、受众情绪化问题应对机制

新闻反转现象不断消解受众理性,受众情绪化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网络暴力等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不断升级,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解决反转新闻带来的受众情绪化问题迫在眉睫,其根本途径是减少甚至杜绝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为此,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广大受众的通力合作。

(一)政府:加强网络监管

反转新闻的源头大多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网络一旦缺乏监管,网络谣言就会迅速扩散,人们无法分辨事实的真假,只能人云亦云。当负面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受众会本能地宣泄,继而引发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因此,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使谣言止于源头。同时,注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二)媒体:提高媒介素养

新媒体从业人员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受众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一方面,媒体应严守铁律,保证新闻来源真实可靠,坚守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另一方面,媒体应保持理性思维,坚持正确立场,不盲目跟风,不进行标签化预设,坚决抵制故意隐瞒某些关键信息、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只有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受众理性的消解势头才会得到扼制。

(三)受众:提高分辨能力

自媒体时代,受众独立辨别信息的难度加大、能力下降。因此,受众应注重培养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关注事件本质而非表象。另外,受众还应有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不被舆论波及,不随波逐流和情绪化表达,做新媒体时代的理性公民。

四、结语

如何防止受众情绪化,规避反转现象的发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社会需要一片净土,政府、媒体、公众要通力合作,决不能让反转新闻泛滥成灾。

[1]张聪聪,孙志刚,高萍.新闻反转剧对受众理性的消解及应对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31.

[2]董宏书.自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现状与思考[J].新闻研究刊,2016,7(12):83.

[3]王晓雷.基于“反转新闻”的传播学解析及矫治[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40-41.

[4]敖阳利.传播学视阈下舆情反转事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3):138-139.

猜你喜欢
情绪化理性舆论
情绪化沟通的危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本期话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情绪化?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你情绪化指数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