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强 罗 彬
(新疆财经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随着时代的发展,沉浸传播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沉浸传播以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的特征,正在改变时代并悄然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历来讲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将虚拟与现实置于相对立的境地,而沉浸传播则具有试图将二者统一的趋势。学者李沁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沉浸传播具有虚拟与现实同在的显著特征。在沉浸传播中,虚拟与现实的绝对界限被打破,沉浸传播制造了现实,甚至是超越现实的“现实”。而随着虚拟与现实无边界交融的持续深化,沉浸传播必将对人类价值体系、认知模式、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虚拟与现实的无边界交融,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过程。就目前对沉浸传播的研究而言,虚拟传播无边界交融的潜在影响可能更多偏向消极层面。
在虚拟与现实交汇的世界里,虚拟即现实,现实即虚拟。当虚拟和现实以完全交融的姿态出现时,它们的二元对立关系会受到根本冲击,人们或许会失去对“现实”的认知,进而失去追求“真实”的兴趣。
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表明,对于满足程度越高而费力程度越低的媒介,人们往往趋之若鹜,对于满足程度低而费力程度高的媒介,人们则视而不见。在虚拟和现实无边界交融的沉浸传播中,人们付出的代价越来越低,获得的精神满足的报偿越来越大,个体产生精神上的惰性而不愿去辨别真假。
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现实的虚拟性进一步增强,把真实奉为圭臬的新闻界正面临新的挑战。而随着虚拟与现实的持续交融,辨别真假可能更加困难。虚拟和现实的反复较量,可能让真实的踪影难觅,而人的惰性不断增强又会对虚拟与现实的无边界交融形成强大的反作用力,使它更为稳固。
虚拟与现实的无边界交融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正是依托巨大的技术进步,无边界交融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而无边界交融的持续发展又促使技术达到一种极化境界。
时下风靡全球的VR技术依托强大的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现实情境的营造。人们通过佩戴特制设备,全身心体验虚拟现实带来的超真实快感。但超真实的感官体验可能使人们难以区分现实与营造的现实。在对客观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区分上,人们可能最终失去对客观环境的识别能力,而不得不更加依赖技术。具备辅助能力的人工智能应运而生。由于技术的进化速度超过了人的进化速度,技术对世界的改变程度超过了人的认知程度,而技术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在未来,随着虚拟化的不断增强,人们可能彻底失去对客观环境的感知能力,而一味依赖人工智能的辅助。技术的发展造就了虚拟与现实的不可分,人对虚拟与现实的划分欲望又促使技术获得长足发展,而以剥夺人类的独立感知能力为代价。
人类的感觉在根本上可以分为知觉与幻觉。知觉作为人对外界的客观感觉,包括视觉、触觉、味觉等,是对外界客观存在的感知,因而具备现实性;幻觉则不属于人类对外界的客观反映,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错误反映,因此具有虚拟性。一般条件下,知觉和幻觉有严格的界限,而沉浸传播则使二者发生有机联系,并呈现融为一体的趋势。
沉浸传播具有强烈的包围感和高度的真实感,参与者沉浸于虚拟创造的现实中,始终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参与者的知觉充分作用于虚拟创造的环境,产生与客观环境相同的知觉感受,而这不过是一种身处客观环境的幻觉。知觉和幻觉感知并存的状况被改变,二者渐渐融合,实现知幻合一。如果习惯于虚拟营造的所谓“现实”的沉浸刺激,人们极易出现精神和肉体的分离,甚至自我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失,并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须被合理划分。以下以“人”和“技术”为两个维度,划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笔者认为,人的领域应当现实化,而技术领域则应虚拟化。
作为万物灵长,人是一切事物的评判者。同时,作为技术的创造者,人拥有对技术的绝对支配权。而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虚拟与现实的无边界交融削弱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在虚拟对现实的浸入中,作为“人”的领域要保持绝对现实化,以独立于虚拟化,实现对虚拟化的掌控。
实践活动现实化是基础。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实践是客观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无法离开实践而独立存在。正是实践使人类脱离蒙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而一旦离开实践,人将不复存在。虚拟对现实的侵蚀,将极大地削弱人的实践活动,让人们无从辨别虚拟与现实,进而导致实践的客观现实基础消失,动摇人的存在,最终威胁人类的主体现实化。
伦理道德现实化是根本。人之所以区别于万物生灵而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所具备的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构筑了人类的价值体系和社会标准,从而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转。如果说实践活动的现实化为人的现实化构筑了外在的物质堡垒,那么伦理道德领域的现实化则为人的现实化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一旦伦理道德被纳入虚拟化的范畴,以伦理道德为精神核心的人将不再是“人”,人类社会也将面临崩解的危险。
技术的活动范畴是虚拟领域,任何虚拟向现实的过度浸入都应引起警惕。近年来,随着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技术呈现出由虚拟向真实迈进的趋势。技术一旦迈过虚拟的门槛通向真实,并具备了具体的客观形体,人与技术的从属关系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学界历来存在技术善论、恶论及中性论三种观点,表现出技术可能具备的三种倾向。其实技术作为一种中性物,本身并不存在善恶。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人类如何运用它:善意的、适当的运用必将使技术造福于人;恶意的、不恰当的运用则必然使技术荼毒万物。因此,人是技术能否发挥自身作用的决定者,人始终是技术的掌控者。在以VR为代表的沉浸传播的感官体验中,味觉和嗅觉的产生依靠人为设置的计算机程序,而这种逼真的感官体验是无法持久的。虚拟即便再真实,也终归是虚拟。一旦离开人的控制,这种所谓的“真实”只是昙花一现。
而阿法狗和阿法元与人类的对弈表明: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由虚拟化向现实化演进,并且存在突破人的束缚与控制的可能。技术应仅限于虚拟化的范畴,一旦技术完全现实化,马斯克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的论断就可能变成现实。
当下,沉浸传播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与现实的无边界交融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如何把握现实,如何规避虚拟化风险,如何合理划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将虚拟与现实的无边界交融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是在新时代保证人的主体性,规范人与技术地位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沁.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研究[J].现代传播,2013(2):116-119.
[2]李沁.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J].国际新闻界,2015(5):6-22.
[3]李沁,熊澄宇.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34-43.
[4]陈力丹,丁文凤,胡天圆.沉浸传播: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J].新闻爱好者,2015(1):5-8.
[5]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2007(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