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新目标与新任务

2018-02-22 07:59刘家琪刘振杰
学习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民生

●刘家琪 刘振杰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结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合理设定我国未来民生建设规划的大致走向,并以此提出解决当前及未来我们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的宏观微观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等进行了精心构思和宏远谋划。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了十九大报告始终,可以说是十九大报告的灵魂所在。细数可以发现,“人民”成为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共计203次。“民生”、“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暖心词句也出现了多次。这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加快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应该保持相对一致,甚至社会建设要稍微迟滞于经济建设,这样才能够保证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方面,我们要逐步加大社会建设领域用于民生改善的经费投资力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笼统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理念上,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还是基本公共服务,其目标指向都是要解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之忧、应人民群众基本服务之需,都直接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要义。比如,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就是要在做实做厚民生网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要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民生事业发展必须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不能脱离和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处理好增进民生福祉与保持发展活力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避免“民粹主义”、“福利主义”,防止堕入“高福利”陷阱。

二、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战略安排

借鉴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可以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阶段性战略目标进行大致预判。

(一)从现在到2020年,落实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代表了人民对基本生活安定与殷实的向往。《礼记》中描绘的“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美好社会。

在经济发展方面。2017年,中国人均 GDP为60126元人民币,约为9408美元,世界排名预计位居第68位,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这一指标预计达到14000美元。这既是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时间节点,也意味着基于长期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有能力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福利体系。202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会逐年放缓,最终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通常情况下,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可以多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保障资金;当经济下行时,要多发挥家庭、社会和市场的作用,这样既能够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够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在此情况下,政府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对家庭进行辅佐,并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放开市场提供各种福利设施。

在社会建设方面。从目前到2020年的这三年时间里,我们将做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并由基本保障型向生活质量型转变。

1.社会福利服务覆盖更广泛、体系更健全。普惠型福利快速扩展,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生活实现老有所养,困境儿童保障实现分类联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规范化发放。

2.社会救助机制持续完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民生进一步向暖,兜底保障再提标,医疗救助再完善,临时救助更有效。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保障模式从“雪中送炭”发展到公平普惠。

3.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与社区、社会工作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及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整体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初步形成。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慈善助医”、“慈善助困”、“慈善助孤”等慈善活动广泛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及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整体推进,居民自治内涵进一步丰富。

(二)从2020年到2035年,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跃升至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

党的十九大提出 2035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将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整整提前了15年。

在经济发展方面。这15年年均经济增速预计为4%左右,通过15年经济发展,在总量上与美国基本持平。人均 GDP从1.5万美元增加到3万多美元,有望达到日本、韩国当前的水平(2017年日本人均GDP为34486美元,韩国为30285美元)。中国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将上升至50名以内,大致相当于目前中东欧国家的排位。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国将建成既体现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兼具西方国家先进性,融合东西方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在这一阶段,要全面实现“大有”的社会建设目标。“大有”出自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易经》,代表“盛大富有、刚健文明、光明正大、亨通和谐、应天时行”的意向,反映了人民对社会富足、文明的憧憬,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相对应。“大有社会”的建成,意味着整个社会将进入“经济上强大富有、政治上光明正大、文化上刚健明德、社会上亨通和谐、生态上应天时行”的美好境界。整个社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1.高质量社会初步建成。在“大有”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从速度时代迈向质量时代,将发展质量摆在优先位置,在2035年建成“高质量社会”。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能较充分满足国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城乡统筹发展获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不充分、民生保障不充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地区发展失衡的格局将得到持续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3.社会福利实现全方位社会化。针对全体国民尤其是老幼残等社会脆弱群体的福利事业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得到保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4.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慈善公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运行规范、公信度高,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强。更加富足、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有质量、更有秩序,多元共治、和谐善治、文明法治的体制机制初步建成,使全体人民在共富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整个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三)从2035年到2050年,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可望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战略,从2035年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体现在经济方面,这个时期,年均经济增速维持在4%左右,2050年经济总量比2035年接近翻番,人均GDP在4万美元左右,有望达到目前德国的水平,即人均43793万美元。国家用于社会福利领域的支出,也将占比国内生产总值的30~40%。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回复到中国千年文明史的常态水准。届时,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社会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城乡居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继续上升。公共服务体系十分发达,针对全体公民的各项服务业空前发展,人人能够大体公平地享有较高水准的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各项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为国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得到较好维护,真正跨入公平普惠发展阶段。

2.公共服务体系高度发达。针对全体人民的各项服务业空前发展,人人能够公平享有较高水准的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国民生活质量保障有力,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享有幸福安康的生活,基本民生保障解除全体居民后顾之忧。鉴于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已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庭结构改变,为了保障老年人及病残人员在需要护理情况下的权利,护理保险将全面实施,对老年人口的照顾和看护已经由家庭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一直以来对老人及病弱人员的护理主要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做法将逐步改变,届时这一原本由自我负责的部分将由社会来承担主要责任。

3.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社会组织的发展成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重要支柱,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方面需要,还形成了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专业社会工作充分发展,慈善公益实现常态化,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实现现代化。

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民生保障的新任务

小康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笔者认为,从2020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到2035年的“大有社会”,在此基础上,于2050年携手迈进“大同社会”,可以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式表述。但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一代又一代人漫长实践探索基础上,经过艰辛努力才能实现。

(一)共产党对小康社会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三大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第一个10年中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从2001年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了2014年的世界第二位,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

(二)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

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但是,小康建设并不是某项指标的单兵突进,而是各项指标全方位的协同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20多个省区市,牵挂的始终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谋划的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指示,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等等。这一系列新论断,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精准聚焦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所有群众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这个“全面”强调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更加绿色并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进一步呈现出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满载着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面临的民生短板弱项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还面临不少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民生领域有不少短板,目前仍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别看剩下的脱贫任务量不大,但脱贫难度极高,属于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还有不少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生态环境保护还不够到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民生保障,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坚中之坚。

(四)民生发展关键举措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三年、决胜的三年、攻坚的三年,我们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相关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生活后顾之忧并增进国民福利,不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构建和谐强国的必由之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于: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总体上要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推动各项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要大力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七大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的有机统一。三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继续实施政策组合拳,全力攻克脱贫攻坚堡垒,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2020年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最大的短板。同时,还要坚决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化解金融、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就当前来讲,在这个阶段要做到真抓真干真研究,在精准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摸清基层底数,明确帮扶措施,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结合脱贫攻坚推动民政业务工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基层民主自治、减灾示范社区、留守儿童关爱、农村养老设施建设等领域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明确定点帮扶联络人,清晰帮扶措施清单,建立帮扶网络体系。加大对老少边贫等公共资源及公共服务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规范转移支付、定向扶持等措施,逐步缩小区域间服务差距。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抓紧建立群众有迫切需求的福利项目,补齐缺项、聚焦短板,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根据财政和经济承受能力,科学确定福利水平,循序渐进地实现待遇水平“由低到高”量变提升,逐步建立覆盖广泛、水平适度、层次多样、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民生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