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转型

2018-02-22 06:54王冬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报纸传统媒体媒介

王冬梅

(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 银川 75000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日益加深,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传统媒体新闻编辑陷于尴尬境地。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编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新挑战

(一)编辑生态环境的变化

每一个领域的变革,与其生态环境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分析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变化,我们不得不关注其背后的生态环境。所谓媒介生态环境,即由资源、政策、竞争、技术环境组成,是大众传媒机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环境。媒介生态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在科技的发展下,人们接触媒体的习惯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受众资源被新媒体抢占。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传统媒体还是以单一媒体为发展战略,不注意整合与媒体形态壁垒的突破,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编辑内涵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让媒介的内涵日益丰富。人类的历史发展表明,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带来了新的媒介。每一种新媒体的功能都是在传统媒体的功能上的叠加发展,编辑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1.报纸。报纸编辑的发展经历了文字信息编辑、文字与图片信息编辑、计算机采编、互联网采编几个阶段。通过一系列的转变,报纸编辑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技术的发展下,报纸编辑实现了异地提交印刷、跨地点编辑,既提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也确保了报纸的服务质量,拓展了报纸的受众市场。

2.广播。广播新闻编辑的发展经历了播报报纸新闻、广播新闻、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四个阶段。在发展伊始,广播新闻编辑与报纸并无二致,缺乏特色;进入了第二阶段之后,广播的优势开始被发挥出来,新闻编辑的作用逐步凸显。在二战时期,广播成为一项重要的新闻媒介,开始发挥“把关人”作用。后来,电视诞生,分流了广播的部分受众,广播开始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3.电视。比起报纸、广播,电视起步较晚,其发展经历了口播电视、电视新闻、电子新闻、电子制作四个阶段。在卫星通信技术、电缆通信技术的发展下,电视拍摄素材的机动性、灵活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电视新闻编辑已经能够灵活应用高科技技术,电视迎来直播时代。

每一个时期的新闻编辑,其内涵都有所差异。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内涵也进一步丰富,新闻编辑不仅要利用文字来完成标题写作、文字编辑处理、编排与设计,还要能够灵活应用多媒体完成各项任务。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转型策略

(一)新闻编辑要增强受众意识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受众有了多元化的发声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受众开始转变为信息生产者,可以随时借助自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在这一背景下,受众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受众可以自己采集、评论、反馈信息。同时,新闻报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受众资源可以成为信息资源。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可以弥补记者的空缺。

1.吸引受众参与。新闻编辑要重新认识受众,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增强自身的受众意识,将受众意见纳入新闻信息的生产、制作活动中。这可以采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为受众提供策划的机会。策划属于新闻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报道某个新闻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策划,在这一方面,可以引导受众参与进来,使之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二是为受众提供编辑的机会。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与受众的交流,更要注重反馈,及时解决受众提出的种种问题。受众在拥有编辑的机会之后,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责任感,这样受众不仅是新闻的接收者,也成了新闻的采集者与编辑者。

2.主动应对多媒体受众。在多媒体时代,受众可以分为两种,即单媒体受众、多媒体受众,前者是从单一媒体获取信息的受众,后者则是从多媒体获取信息的受众。新闻编辑要从传统的应对单媒体受众转变为主动应对多媒体受众,考虑到多个受众群体的需求。以报纸编辑为例,在以往,只要关注读者的需求即可,但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编辑不仅要关注读者需求,还要考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读者的习惯与爱好。

(二)转换角色定位,提高报道质量

1.精心策划新闻。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媒体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信息需求,还要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与精神价值需求。对媒体而言,用户是他们的核心,而政治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文化价值、人本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于传统新闻编辑工作而言,做好新闻报道是一项基本功。在媒介融合后,媒体之间逐渐实现整合,单一的策划模式显得十分薄弱。新闻编辑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整合信息优势。以报纸为例,新闻编辑不仅要重视新闻报道策划,还要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新闻呈现在受众眼前,跳出原有的新闻表达模式,多关注新闻报道的分类策划。而电视新闻编辑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对新闻节目进行深层次加工,掌握3D成像技术、虚拟演播室、视频开窗的应用方式,提高新闻策划的吸引力。

2.学会媒介营销。营销是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编辑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要实现成功,在新闻编辑阶段就需要采用科学的营销模式,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整合运作活动中。在选题策划上,要关注市场需求,明确受众的消费能力、阅读习惯,以此来选择报道形式。要达到这一目的,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能够掌握受众的信息,可以从海量信息中找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并进行深加工,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赢,并学会跨媒体营销,提高新闻的影响力。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要积极转变角色,主动与新营销方式联合,形成集束效应,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加大媒体的广告投放力度,如电商、订餐服务、在线旅游等等,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新闻编辑有必要应用多元化的创新营销模式,结合互联网搜索引擎与自媒体来开展营销工作。

3.注重信息的筛选。媒介融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模式,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都被大量信息轰炸,所以新闻编辑要把握好自身的把关人角色,帮助受众筛选信息。同时,新闻编辑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各类媒体的特征与信息传播模式,扩展自身的知识范畴。

(三)适应大数据时代,提高媒介素养

媒体融合与大数据时代息息相关。大数据时代到来后,数据量大幅增加,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工作也受到重视。因此,新闻编辑要采用全新的网络技术、新闻传播方式、多媒体技术,扩展信息来源。同时,新闻编辑要具备新闻创新能力,确保信息传播的可靠性。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简单,新闻编辑只要对新闻规律、政策、信息真实性进行把关;但是新时代下,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新闻编辑要对复杂的数据进行深度整理与分析,用数据来呈现新闻信息。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还要严把工作流程,重构自身的编辑能力,确保数据信息的公开性与可靠性,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与参考价值,改变传统评论模式,利用新媒体来参与话题讨论,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打破了信息载体的界限,数字内容可以跨越到娱乐、网络、通信、服务各个行业之中,这为传统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新闻编辑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朝着上下游进行延伸,将各个产业环节联通起来,构建出“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产业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市场的引导下,传统媒体应该跟随互联网的发展脚步,从功能、运营、商业模式方面进行融合,消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隔阂。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都将会朝着社交化、网络化、数字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最终迎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伴相生的新格局。

(四)坚守新闻真实,渗透人文精神

媒体融合降低了新闻写作的门槛,这也意味着新闻编辑的职责更重。作为新闻把关人,新闻编辑有义务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处理,坚守新闻真实。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编辑要主动深入群众生活,获取到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从群众视角来分析问题、反映问题;在采访时,要注意地域差异性原则,避免以偏概全;对于采访者提供的信息,要严格筛选,避免主观臆断,尤其针对敏感性问题,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报道,减少主观因素在报道中的渗透。此外,新闻编辑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如果忽视了新闻的人文精神,只重视工具性,必然会影响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关键就在于对“为什么”的孜孜追求,“人文精神”是新闻编辑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编辑的综合素养、工作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闻编辑要树立受众意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关注受众的参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顺利完成转型,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发展。

[1] 陈红梅.公众参与新闻生产及其对新闻编辑能力的新要求[J].中国编辑,2016(04):83-89.

[2] 黄志敏,张玮.数据新闻是如何出炉的——以财新数据可视化作品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6(03):78.

[3] 孟笛.美国数据新闻发展的开放与变革[J].编辑之友,2016(02):60.

[4]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35(6):73-83.

[5]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06):7-13.

[6] 王斌.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以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为例[J].编辑之友,2013(06):2.

[7] 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05):55.

猜你喜欢
报纸传统媒体媒介
报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