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冰
(苏州大学 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21世纪伊始,民生新闻逐渐走上了当代新闻舞台,成为新闻传播界一道别具一格的靓丽风景线,收视率逐年升高,成为学术界和业界讨论与研究的焦点。本文将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拉呱》为例,试论当代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情况来讲,民生新闻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加深,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以人文本”的核心内容逐渐深入人心,民生新闻也就应运而生。民生新闻接地气,讲民事,深得民众喜爱。民生新闻是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政治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产物。随着物质的富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人们的追求不局限于“面包”,不局限于温饱甚至富裕,而是更想有自己的立场,在传播界甚至整个学术界有自己的声音。曾经的新闻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民众的需求,由此民生新闻应运而生,同时发展迅速,广受民众喜爱。所以,上文讲民生新闻是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政治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民生新闻是新闻竞争的产物,是维护民众文化利益的产物。齐鲁频道《拉呱》的诞生及发展便是如此,《拉呱》的诞生甚至给齐鲁频道奠基了一个频道的基调,那就是百姓的频道——贴近齐鲁大地,发散齐鲁文化。并且《拉呱》以齐鲁频道中极高的收视率,坐拥齐鲁频道黄金播出时间,成为齐鲁频道的一个强势栏目,广告费极高,这都成了山东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民生新闻显然已经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新闻形式之一。
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讲,民生新闻是一个颠覆性的发展。传统新闻主持人正襟危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声音浑厚有力,播报各方会议内容、领导行程等等。而民生新闻节目一改传统,大多摒弃了传统新闻的“播音腔”。以民生新闻节目《拉呱》为例,主持人小么哥在整个山东都享有名气,当然,“小么哥”并不是主持人真实的名字,其真名“张勇”鲜有人知。除了诙谐的主持人名字之外,《拉呱》节目也完全摒弃了字正腔圆的“播音腔”。从《拉呱》节目开播以来,小么哥便以山东方言面向观众,让受众感到真实亲切。与大多民生新闻节目类似,《拉呱》一改传统新闻的“严肃面孔”,其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垂直化,形式更加专业化。与其说《拉呱》在讲述新闻,倒不如说这档节目是在与受众沟通。它反映民生百态,立足于百姓生活的呈现与报道,是百姓生活的写照,是百姓声音的传声筒。节目整体基调偏向于活泼风趣、亲切自然。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以《拉呱》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在山东卫视各大频道中“异军突起”,迅速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的形式丰富,不再刻板传统,内容上也更加接近民众,拉近民众与节目的距离,让民众对于新闻不再觉得遥远,而是像了解家长里短一样去感受新闻的魅力。
民生新闻的功能也趋向于服务民众,能更加深入地走群众路线。此外,民生节目更加有针对性、局域性,呈现关注范围缩小的趋势,例如,《拉呱》便是以山东省内甚至济南市内的新闻为主,贴近周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民生新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弊端与问题。
第一,民生新闻泛娱乐化严重,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喧宾夺主。以《拉呱》为例,节目主持人小么哥原是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的一名曲艺演员,是著名相声演员唐爱国的掌门大弟子,他的本行是相声,也会山东快书。[1]其以诙谐的主持风格喜得观众喜爱。主持过程中,小么哥还有一个“搭词”的,搭词者不露脸,与小么哥一唱一和,从而引出新闻内容。这是《拉呱》的一个特色,但有时也是一个弊端。对于《拉呱》的受众而言,呈现出中老年人的惯性收视趋势。《拉呱》的吸睛点是以民生新闻为主题的新闻内容,主持人与搭词者的互动起到的是新闻过渡作用,位居次席。然而随着《拉呱》的播出,主持人的互动时长逐渐延长,产生了淹没电视新闻主体内容的趋势,对后续新闻的播出造成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和干扰,这种喧宾夺主的泛娱乐化现象反而会对收视率产生消极作用,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节目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缺少创新。节目同质化,不只是民生新闻,整个中国广播电视行业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自2002年《南京零距离》诞生伊始,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抄袭、复制现象也层出不穷。千篇一律,反反复复,使得民生新闻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吸引力。与其他新闻相比,笔者有时会觉得民生新闻仅仅是新闻内容不同而已。于《拉呱》而言,该节目一直在用“搭词”引出新闻的模式用了好多年,毫无创新,甚至干扰新闻栏目本身,急需创新改革。
第三,民生新闻节目的真实性令人忧虑。民生新闻要讲求“三真”,所谓“三真”是指真实、真情和真爱。①首先要做到的必是真实。民生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是百姓的事情,甚至是生活琐事,其真实性很难考究。部分新闻栏目忽视新闻最本质的要求——真实性,改编甚至捏造新闻,博人眼球。
第四,模糊“民生”概念,新闻内容没有营养。所谓民生新闻,接地气是对的,但是一味报道百姓琐事,就算不上新闻,而琐事也称不上是民生。例如,婚外恋、普通的车祸、婆媳关系的恶化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只是对民生新闻的“浅认知”,并不代表民生新闻的全部意义。民生新闻的存在和长足发展需要有更深刻的含义与更严肃的命题,如社会公德和民权意识等,它需要对民众生活有正确的引导,但是很多民生新闻并没有涵盖这方面的内容,只是简单的铺陈。譬如,《拉呱》节目报道各种琐事,甚至每天的新闻会给人的感觉是千篇一律,已经算不上新闻,每天报道同样的事情,只是事件的人物与地点发生了变化而已。观众也大多是“看个热闹”,并没有深入思考,栏目对社会公德等问题也没有深入引导。
第五,忽视新闻主人公隐私,缺少职业道德。笔者在收看《拉呱》节目的时候,常常觉得应给某人进行马赛克处理。既然是民生新闻,关于百姓个人的负面新闻,应做好马赛克、人物变声等隐私处理,这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素养,但是民生新闻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民生新闻的区域性很强,受众范围大大缩小,这更要求民生新闻栏目要做好隐私处理。
民生新闻作为新兴事物,存在诸多弊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加以正确的约束与引导,其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民生新闻的出发点便是以人民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下,民生新闻定能拓步前行,在正确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注释:①有关方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跟民生新闻状况未来方向有关论文范文文献链接:http://www.zglww.net/xwcblw/xfxwlllw/10203.html。
[1] 唐爱国掌门大弟子 《拉呱》节目主持人 《重案六组》参演者 张勇 小么哥简介[DB/OL].亚东军事网,http://www.warchina.com/zhuanti_a/9524.html, 2016-09-20.
[2] 程瀚.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北方传媒研究,2017(05):58-62.
[3] 刘秀清.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采写编,2016(02):156-157.
[4] 米广弘.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山西大学,2010.
[5] 赵鹏.数据新闻民生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6] 唐俊.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研究[D].复旦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