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倪杨金子
(中南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网络文学的发展已在文坛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各网站原创作品总量高达1646.7万种,其中签约作品达132.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出版纸质图书6942部,改编电影1195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1]而近几年,网文IP改编影视剧更是成为一股热潮。2007—2011年,一部IP剧的平均制作成本仅为每分钟600元左右;2015年,超级大剧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数值,一部IP剧的平均制作成本达到每分钟3万元。IP剧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心。[2]
随着网文IP改编影视剧的流行,影视制作公司已经意识到网文IP的价值,都将网文IP视为改编剧本的重要来源,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遴选作品。再加上在文化产业致力打造全产业链的背景下,除了将网文IP改编为影视剧,还能出品动漫、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增加IP价值,扩大盈利。所以影视制作公司在版权交易中也更青睐于得到完整IP,进行全IP开发,形成覆盖各种衍生产品的产业链。因此,网文IP的改编潜力就是打造一条优质的、有长期生命力的产业链的关键。
优秀的网文作品往往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如《欢乐颂》系列小说故事主题涉及情感、职场、社会,紧扣时代热点,小说文本自身主题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IP改编剧的话题热度。多元化的主题制造众多话题,引发受众的参与和讨论,实现了二次传播,也提升了IP改编剧的口碑,扩大了收视群体。
优秀的网文作品,其人物必然不是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而是有独立鲜明的性格、形象的人物。既不能“高大全”,也不能呈现“两极分化”。如作家流潋紫的大热小说《后宫·甄嬛传》中,甄嬛这一人物性格前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既符合情节发展,又将人物形象丰满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强化了影视剧的改编效果。
除了人物塑造手法之外,文本的“可视化”也是成功的网络文学IP的一大特点。可视化效果究竟如何,不仅取决于制作技术,更取决于原著小说的可视化构建。如顾漫的作品《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现实环境与游戏场景在原著中来回穿插,如果不是作者将两个环境的转换衔接得当,单单靠影视制作公司将文字转换成胶片,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绝非易事。
在优秀的网文作品中,还有涉及历史的文学作品。诚然,文学作品本身就有对历史的文学化改编,网络文学中也不乏完全架空历史的作品。但在大部分包含历史的作品中,作者都是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在合理范围内自由发挥。
网文作品以小说为主,普遍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这就使得剧本只需要在原本已经具有很强叙事性的原著小说基础上作出适当调整。优秀的网文作品普遍注重完整的情节叙述,长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优秀的网文作品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要能够从美学层面塑造美。流潋紫的作品《后宫·甄嬛传》采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作,在一众网文作品中别具一格;以歌颂纯爱为主题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传递了真善美的社会导向。但正如北京大学叶朗教授所说:“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经过‘人’的不断体验和阐释,它的意蕴、它的美也就不断有新的方面(或更深的层面)被揭示、被照亮。”[3]因此,网文作品的美学价值也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
此外,优秀的网文作品首先应该遵循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4]当今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未能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审核,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发挥出文学作品应有的对于人民的引导作用,没有遵循正确的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讨论,笔者选取10部原著和改编都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分析其改编的特质来试图找寻规律。
电视剧《欢乐颂》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自2016年4月18日开播起就自带话题,最终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双赢。《欢乐颂》改编电视剧充分利用互文原则,基本保留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电视剧遵循小说的情节线索展开叙事。但《欢乐颂》第一部仍然增加和删改了部分情节。
通过对比原著与电视剧的情节删改,可以发现,电视剧《欢乐颂》在情节上的改动非但没有损坏故事的整体节奏和叙事的完整性,反而删掉了不合常规的情节,使人物行动更符合逻辑,人物感情的变化更加合理自然。这对于之后的网络文学IP改编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电视剧《你好,旧时光》是根据八月长安同名小说改编的青春校园网络剧。至2018年2月11日提取数据时,该剧爱奇艺播放量达12.18亿,豆瓣评分达到8.5分。从播放量和评分来看,网剧《你好,旧时光》都可以算是一部成功的网文IP改编剧。
首先,与原著中将余周周作为唯一的主角不同,剧中给了充足情节来塑造和凸显各个人物的特点,其人物形象都不是善恶两极的,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或周围人的影子。其次,制作方在选择演员时,也避开了“流量小生”和“流量小花”这类有话题热度的明星,而是在整体上讲求“角色先行”的方针,选择与剧中人物气质贴合的演员。
由此可见,《你好,旧时光》制作用心但不喧宾夺主。人物造型应为人物本身服务,使人物展现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包括道具、服装在内的制作应有助于类型化人物的塑造,使角色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是网文IP改编成功的一个因素。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根据唐七公子同名小说改编。整部剧制作精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仙侠意境,也就是拍摄布景方面;二是人物造型方面。作为一部仙侠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改编对场景的要求非常高,而剧组的制作团队尽可能地给观众呈现那些仙气缭绕、唯美的场景。为了尽可能还原这些场景,剧组搭建了5万平方米的影棚以及300场海景,确保不重复用景。[5]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人物造型上,该剧尊重原著,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出现的场合来搭配人物造型。三世中白浅的造型既体现其身份地位又反映其性格。该剧组在场景布置上营造了和谐适当的氛围,对人物造型的处理非常得体恰当,为后来的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借鉴。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网文作品的改编其实有很多规律可循。
1.主题多元,紧扣时代。包含多元主题,聚焦当代人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网文作品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代入感。这不仅要求小说内容贴近生活,紧扣时代,也要求在作品中能够对时代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2.读者基础。毋庸置疑,人气越高的IP越有利于打造主题影视品牌。火爆的网络作品本身就拥有大批粉丝,这也成为网络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隐含读者”。凭借庞大的书粉群体,改编后的影视剧作品收获了众多忠实粉丝。因此,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改编潜质,需要考虑其小说原著的受欢迎程度。
1.尊重原著,合理删改。对于有一定读者基础的网文,将其改编成影视剧时最忌讳的就是情节的改动。如果影视剧的情节改动不当,对于非原著党来说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原著党而言无疑是在“踩雷”,不仅会流失原有的观众(期待网文改编影视剧的原著党),还可能因为原著党的负面评论而流失潜在观众。这就要求编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就影视剧的受众需求作合情合理的改变,改编要符合逻辑。
2.制作用心,还原度高。一个制作精良的团队会为最终的影视效果增光添彩。特别是在当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制作效果也成了各方比拼的重要内容。
3.演员选择恰当,贴合人物。在这个“流量明星”时代,一部影视剧往往需要几个人气演员来支撑。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口碑较好的改编剧在演员的选择上不仅要求颜值与人气,更要求演员的演技在线,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物、贴近人物,从而还原人物。
1.宣传别样,吸引观众。网文作品改编影视剧的主要受众是80后、90后、00后,制作方和播出平台据此采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展营销,迎合主要受众群的习惯,收效甚佳。“电视+微博”的台网联动模式有效提升了观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度和热爱度。通过电视频道积极宣传,也要在微博上对电视剧进行宣传和推广,甚至可以适当透露剧情,吸引受众,提高关注度。
2.把握机遇,开发下游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一部改变成功的影视剧,其商业价值远远超过收视价值。在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改编方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的中下游产业开发模式,在着重突出影视改编的基础上,抓紧开发游戏产业、动漫产业、玩偶周边、主题公园等等,使原著IP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
[1] 刘昱. 24部优秀网文作品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协推介[DB/OL]. http://www.cnr.cn/sxpd/ws/20 180123/t20180123_524109761.shtml,2018-01-15.
[2] 2016年网络文学IP价值判断报告[DB/OL].企鹅智酷,http://www.199it.com/archives/460271.html,2018-02-01.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4] 任洁.张建军.浅谈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原因[J].戏剧之家,2017(12):111-112.
[5] 吴洁薇.谈网络文学IP的影视改编——以现象级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13):136.
[6]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