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鹏 王中伟
(塔里木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电影道具作为视听语言中配合主题、情节发展以及机位场景调度的表现手段,保证了电影整体叙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用来表现细节的道具,对推动影片故事情节、表达人物内心情绪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心花路放》中巧妙地运用道具,不但使影片的故事线索更加清晰,也成为营造整部影片“荒诞、讽刺”气氛的点睛之笔。因此,影片巧妙运用道具,起到了提示影片故事线索、刻画人物性格关系的作用,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电影道具是传统的视听语言之外的一种实物补充,贯穿于影片的整体结构,导演在剧情转换的细节处理上,设置了大量的具有独特性的道具来实现情感传递。[1]“打火机”和“石头”是宁浩在其导演的多部影片中都出现过的道具,道具的运用在推动故事主线发展的同时,也在细节上隐含了人物的性格。某种意义上,这两个道具已经深深打上了宁浩的烙印,注入了“宁氏电影”的血液。
影片开头,耿浩由于康小雨出轨而被迫离婚,于是想报复一下小三,当他拎着锤子想要往背对自己的小三身上砸时,小三却突然转身向耿浩借打火机点烟,此时耿浩急忙藏起锤子掏出打火机给那个小三,但是连打了三次都没打着。恨之入骨的人找他借打火机,毫不犹豫地搁置脾气借给他,并且还帮“仇人”点烟,突出了耿浩在准备做坏事时生怕被发现的心虚、紧张与怯弱,给观众在情感上一种主人公的遭遇和他的性格密切相关的共鸣。而后耿浩给小三点火时连打三次才打着,前两次没有成功表现的尴尬使主人公就像这个不能随时打着火的打火机,突显其优柔寡断的性格,使观众领悟到影片通过道具塑造耿浩的性格来说明他在感情上是个彻底的“loser”。
耿浩在天门山稀里糊涂拍到的“石头”,并没有因为意外买到的是废品而将石头丢弃。在去大理的路上,车里和车外都出现“石头”的特写镜头。道具石头是重而无用的象征体,石头如同他和康小雨的感情,意外、毫无征兆地走进了他的生活,即使上天赐予的是对他来说毫无用处的石头,他也依然不会轻易将其丢弃,他无法坦然面对问题,过度想象造成的心理压力如同石头压在心底喘不过气。
最后,这块石头被丢在离开大理的路边,画面中石头作为前景,后景则是主人公耿浩开往远方的汽车。这时的石头就象征着耿浩对康小雨的感情不再是“包袱”,而是释怀之后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告别,放弃了无用且沉重的石头,身心轻松向远方寻找新的幸福。
电影道具的功能之一就是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镜头通过对道具的特写拍摄,不同节点顺序出现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特写拍摄突显细节,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思考,进而与影片传递的情感产生共鸣。
影片中,康小雨修完喷水的管子,一身疲惫地坐在凳子上,把剥下的橘子皮泡在水里,并且深深地吸了一口橘子的香气,剩下的橘瓣则被丢到垃圾桶,这是“橘子”第一次出现。在天门山大排档的场景中又一次出现“橘子”,与康小雨不同的是,耿浩将橘瓣泡入啤酒中,他这种喝啤酒的方式完全是因为康小雨。这下意识的泡橘子的方式也说明了耿浩为什么一直无法释怀之前的感情。不经意间出现的“橘子”,寓意着看似两个人不同的叙事线索,实际暗处通过“橘子”这个道具将其串联在一起,细节处展现的道具成为贯通影片线索的节点。
这两个道具分别引领着耿浩和康小雨两条故事线索,使剧情发展合乎逻辑。康小雨和耿浩就像橘子的橘皮和橘瓣,前者被泡在白开水中香气四溢,象征着康小雨喜欢的那种理想化的生活;后者被泡在啤酒中,即使作为价值体现也完全被淹没在酒里,这和耿浩结婚后放弃歌手理想,为了生活开二手音响店淹没在世俗里不谋而合。
小狗“果汁”,这只被康小雨捡到的流浪狗,不但见证了两人初次相遇的美好,也在耿浩走出阴影的旅途中带给他一些安慰。而结尾两个人初次见面的场景,让观众知道这个小狗一开始的名字是“对不起”,留言墙上的“耿浩 对不起 康小雨”其实是他们三个的名字,小狗的名字“对不起”放在中间,使小狗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也给两人的感情线索增添了几分戏剧性,尽显讽刺与戏谑。
道具的设计十分巧妙,贯通两人各自旅行的线索,不仅推动剧情发展,而且赋予其不同的特殊意义。小狗对于两人的意义也不同,对于康小雨意味着生命、灵性,而对于耿浩就是婚姻、责任,这就预示着两人终将分开的命运。
在影片夜巴黎理发厅这个场景中,出现最频繁的道具就是“镜子”。运用镜子的画面调度使空间拓展,镜子反复、多角度出现且寓意不同,从而向观众传递人物情感关系多重变化的同时,也使剧情节奏变得更加紧张。
“杀马特”女孩为前景,耿浩为后景,耿浩和“杀马特”女孩通过镜子对话。耿浩回答时左侧梳妆台为前景,耿浩为后景,并处于画面中心,右侧镜子反射出耿浩的背影,一张“杀马特”女孩的照片夹在镜子上,从道具镜子反射出的画面就是耿浩背上有“杀马特”女孩的半身照,这个画面在持续的对话中出现了三次,并且镜头往前轻推,通过镜子,使画面中同时出现多个耿浩的身影,从而暗示了耿浩身份的双重性。镜子中耿浩的画面是虚假的,这也隐含了他此次前来具有欺骗性。
“杀马特”女孩让耿浩和她一起坐在沙发上,并且要耿浩坐近点儿。镜头对着镜子拍摄,呈现的画面就是在一面镜子里反射出来的。由于镜子横向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两人必须紧挨着才能避免出画,然而此时两人之间心怀芥蒂,尤其是耿浩对女孩的年龄心存疑惑,同时对刚见面就这样亲密接触有些反感。镜子反射的画面,空间故意压缩,从而表现出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进而营造尴尬、紧张的气氛,为后面女孩将身份证摔给耿浩看的情绪爆发作情感关系的铺垫。
由于耿浩对“杀马特”女孩的年龄表示怀疑,女孩去拿身份证证明自己,这段镜头拍摄轨迹是从镜子中的女孩无剪辑地直接摇到现实画面,此时借镜子的画面反射就象征着“杀马特”女孩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走回现实世界。
“杀马特”女孩用身份证证明了自己已经成年之后坐在沙发上生气,耿浩则赶紧解释。这个场面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构图:耿浩站在中间,左边是现实中的“杀马特”女孩(周丽娟),右边是镜子反射出来的象征虚幻网络中的“杀马特”女孩(克里斯蒂娜),两个不同空间的女孩形象通过镜子将耿浩夹在中间。仿佛是女孩由于耿浩不信任她而对其进行审判,配合后景现实中的理发室混乱的布局与环境,更加烘托出人物关系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同一个“镜子”,多角度的运用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如此在同一场景里反复出现,使镜子这个道具被赋予多重功能而巧妙地融入影片,从而道具就有了生命力,其所具备的象征性和话语性也就不言而喻。道具的多角度反复运用给人物情感关系变化发展的视听语言处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道具的设计和运用为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服务,电影需要刻画什么样的人物性格、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或是布置特殊的场景来推进剧情,这些都离不开道具与之匹配的巧妙设计。[2]《心花路放》在视听语言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道具,多角度反复设计挖掘出道具运用的深层寓意,这为电影塑造现实“小人物”、表现人物情感关系发展的道具设计和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 许南明,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40.
[2] 韩笑.影视动画场景设计[M].海洋出版社,20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