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宸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在大数据背景下,可视化传播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在广度方面,可视化传播突破了语言的限制,使传播过程更简洁、更快速;在维度方面,可视化传播成为连接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重要方式,为媒介融合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在美度方面,可视化传播技术手段的运用使传播信息具有悦读性,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地球村”早已覆盖受众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之间直接互相传播的实例比比皆是,但是语言上的隔阂一直存在。
可视化传播突破了语言和文字的掣肘,用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讲述发生的事情,传递信息。可视化传播贯通了整个“地球村”,让国际化传播更加快捷、直接。[1]
比如,2014年那条火遍全世界的裙子,关于裙子究竟是什么颜色的问题,迅速成为全球热议话题之一。语言的隔阂并没有影响话题的传播。现代高科技媒介让全球受众快速、直接地接收到了这张图片,而图片本身的可视化传播又打破了文字的制约,“看图就能理解的新闻”让这条裙子迅速风靡全世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围绕这条裙子展开热烈的讨论。出现这种现象,可视化传播功不可没。
以纸质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为了应对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开始越来越多地制作图表化新闻。可视化传播方式促进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靠拢。以互联网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同样没有摒弃图表化新闻,反而是在图表化的基础上,运用可视化技术,完成对可视化新闻的制作与传播。
各大传统媒体纷纷推出新媒体互动平台,以互联网PC端和移动端为载体,可视化传播为主要途径,进行可视化传播。
在新媒体互动平台上,新闻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张静态图片,也可以是一段动态视频。通过这些多媒体表现形态,受众对新闻的理解更加快速和深入,打破了以文字为中心的单一叙事形式,这也是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革新。可视化传播成为连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重要传播方式。
信息大爆炸时代,庞杂的信息呈碎片化涌向受众,受众的自主性前所未有地提高。在这种语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可视化传播使抽象信息具体化、零碎信息系统化,更便于受众阅读和接收。通过可视化工具转换,传播信息不仅可读、易读,且具有悦读性,从而达到美度的要求。
比如,《人民日报》关于冰桶挑战的图文报道,编辑运用大量图片和卡通画,将冰桶挑战的发起动机和参与方式讲解得浅显易懂,并且活泼的配图使画面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起受众的兴趣。同时,该报道将文字降低到次要位置,回避大段文字解说,让受众不至于因为太过枯燥的文字描述而失去阅读新闻的耐心。
受当今社会结构的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多靠“图像模式”,图像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观看场被打破,这种观看的仪式随着可视化传播的出现开始被重新建构,可视化传播也逐渐占据主流,可以说,在“以图代文”的语境下,受众的工作和生活早已离不开可视化传播。就目前行业发展而言,可视化传播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对于外在信息的获取大多来源于视觉信号,而信息大爆炸时代,受众面对的信息流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庞杂而碎片化的信息将受众淹没,可视化传播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
可视化传播运用图片、图表、创意制图、动态图像和动态视频等技术手段,改变了传播以文字为主的模式,摆脱了枯燥无味的文字表述,通过可视化手段,使信息直接转化为视觉元素被受众捕捉,省略文字编码解读的过程使传播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可视化传播将不能直观理解的复杂内容简单化,繁复的数据条理化,庞杂的信息系统化,也增强了信息的可理解性。
比如电视节目《天气预报》,其内容极具专业性,它是根据卫星云图和天气图进行分析,结合地形、气候、风向、季节特点等元素研究后得到的数据。受众面对大量的地理知识、气候常识和风向地形等专业词汇,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天气预报》节目运用虚拟3D技术手段,将全国气象形式图表立体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并且运用创意制图,将晴天、小雨、多云、小雪等气候变化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使受众能够一目了然。即使不精通复杂的气候学知识,也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天气预报》中传达的信息。
可视化传播在知识传播、教学实践以及信息资源开发领域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不可见或难以直接解释、表达的事物(如原子结构、微观或宏观事物、历史事件等)等知识理念或方法,利用可视化手段生成易于理解的图像、视频或动画,向受众传播知识、经验、态度、价值等。可视化传播使发现知识的过程和结果易于受众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2]
比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大量配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简单清晰的插图形象、直观、生动地说明了生物体结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图文转换等综合能力。
1999年风靡全国的科普类教育动画《蓝猫淘气三千问》,让可视化传播中的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该片透过主角“蓝猫”和伙伴们的历险过程,利用其遇到的问题,向受众传播宇宙星空、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生物百观等方面的知识,既有人类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又有当代高新科技知识的概览,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子版的青少年百科全书。
宇宙星空、人文历史等许多抽象性的知识概念,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受众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在《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生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被可视化处理后,用动画的方式传播,受众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
可视化传播中素材信息常以时间、地理位置等为基准进行切割,相对应地,可视化传播中的信息素材也可以二次(甚至多次)重组,形成新的素材信息。
相同的文本信息,用不同的可视化技术进行加工,可以整合成不同的可视化信息。例如2016年关于全国GDP的新闻报道,不同媒体的报道中,同一组数据运用不同的可视化工具,饼状图、柱状图并用和可视化图形并用,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可视化新闻图片。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传播突破了文字和语言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传播渠道。图表、地图、创意制图、动态视频等多种可视化工具的灵活运用,使可视化传播不仅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上得到广泛应用,以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通过可视化传播实现了媒介融合,逐渐向新媒体靠拢。而色彩、图形、符号等多种可视元素的综合运用也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可读、易读、悦读,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关于可视化传播的更多实践价值,仍需广大从业人员进一步探索。
[1]滕瀚,张双弜.大数据时代的可视化新闻[J].采写编,2014(4):24-25.
[2]陈为,沈泽潜,陶煜波,等.数据可视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