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角下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2018-02-22 05:43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县域特色资源

(1.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绵阳师范学院后勤保障服务处 四川绵阳 621000)

1 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是县域绿色发展的前提

1.1 县域特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1县域特色资源

资源是财富源泉。由于自然界本身在发展变化,加之技术进步和人类认识自然能力提高,因此资源的内涵界定得到不断完善。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需要两个要素:原材料和劳动。原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要想把它们变成人类需要的财富,则需要人们付出劳动。资源是能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的统称,既包括可以看见和触手可及的有形要素,还包括肉眼看不见、不能感知的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这些物质要素的合理运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最初通常把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同起来,但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也属于资源的范畴。本研究仅仅讨论自然资源,即西方经济学中的自然禀赋。它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要素的统称,由土地、矿产、海洋、生物、森林、旅游、气候等资源构成[1]。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就是稀缺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可以被人类开发和利用。县域特色资源一般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特色的资源,这些资源在某些属性上区别于其他县域,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

1.1.2县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县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人类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利用人类智慧和一些工具,对已发现的特色资源进行加工、改造或利用,从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各种效益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自动为人服务,有些特色资源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改造才能为人服务,如矿产资源就需要经过人类的开采加工方能被利用。

人们对县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认为仅仅是对资源本身进行加工、改造和处理,从而让其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是狭义的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范畴。广义的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对整个县域范围内的特色资源的开发条件的改造建设活动,既包括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本身,也包括改造和建设影响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的各种条件,如技术、社会、经济等条件。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特征是在一定的县域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的配套投入活动,使该县域在开发过程中资源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资源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县域经济得到加快发展。本论文所指的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

1.1.3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县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用一定投入获得相应产出的经济过程。投入的主要是资本和劳动,产出主要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不同的投入产出组合形成结果不同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1)粗放型开发利用模式。这种开发利用模式要么是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要么是广种薄收,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产量。这是一种粗放型的水平较低的利用模式。

2)密集型开发利用模式。这种利用模式既重视扩大规模,又重视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组合各类生产要素使得单位自然资源的产出得到提高。如通过大规模频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大规模频繁利用各种资本扩大资源利用规模,通过大规模频繁利用人类劳动增加资源产出。

3)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模式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密集型开发利用模式效率更高,但它们都没考虑是否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没有高度重视是否会影响社会稳定等相关问题。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实现资源深层次节约集约开发,尽量减少开发过程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影响,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

1.2 绿色发展要求县域特色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县域范围内既有农业又有工业及服务业,既有城市又有农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是对经济发展包括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县域是四川“多点多极”战略的基础,四川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四川县域经济要实现“四个更”就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绿色发展理念就要求县域特色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1.2.1发展县域经济重在发展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从发展特色产业着手。依托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就是县域特色产业。它与县域其他产业不同,是其他县域不具有或即使有品质却要差一些的产业。县域特色产业的“特”就特在要么产品原材料独特,要么产品制作工艺独特,要么产品品质独特。自然界赋予了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也奠定了县域特色产业的物质基础。地域分布不均衡是资源的特性。不同地区在资源的品种、品质及数量上都有差别,有些县域资源极其丰富,有些县域则资源极度匮乏。自然资源依附于一定的土壤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海拔高度,一般无法自行流动;即使有些资源可以流动,但换了地方和环境,其品质就会发生变化,独特性就不那么明显。因此,资源的重要特征就是不能流动或不能充分流动。正是因为资源的这个特性,导致资源被某些地方独占或成为某些地方绝无仅有的要素。与之相关的产业便有了自己的特色,与之相关的服务也特色鲜明,相应的特色产业随之形成。

1.2.2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考虑资源基础

每个地区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如水电兴县、旅游富民、生态立县等战略的提出都是基于当地资源基础。衡量一个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是特色资源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特制胜”,在全面小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根据地方特点和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脱贫和飞跃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四川而言,盆周山区、民族地区集聚了大量的特色资源,它们有的是贫困地区,有的是革命老区或曾经的地震灾区,因此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通过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而产业发展需要资源作支撑。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怎么样充分发挥县域范围内的特色资源优势,怎么样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1.2.3县域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要求聚集生产要素,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也要求聚集生产要素。如果生产要素不能聚集,就无法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更谈不上发展特色产业。一个县域有了特色资源只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这些特色资源不能被利用,就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县域经济要腾飞,只有利用特色资源。在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粗放式开发利用模式,不注重节约集约开发,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最终会导致县域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县域特色资源只有被可持续开发利用,才可能实现县域绿色发展。

2 绿色发展视角下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县域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绿色发展首先强调发展。目前四川部分县域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致使县域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以平武县为例,林地占据了平武土地资源的半壁江山(约53.6%),但林业总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3.94%,林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平武是国家限制开发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平武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2]在开发利用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资本较少,对资本的吸引力也不强,如果把有限的资本过多地投资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会形成对其他领域投资的“挤出效应”。例如荷兰将资本大量投入到北海石油天然气开发,导致对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减少,结果经济出现衰退,出现“因富得祸”的荷兰病,这是典型的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之一。[3]

2.2 资源开发中产品附加值低

产品除了本身的价值外,还可因为精加工或包装营销等产生附加值。资源产品的简单初加工仅获得很少一部分价值,精加工和营销往往在县域外甚至国外进行,这样大量的附加值被外地人甚至外国人获取。同时,对某些资源类产品,人们的需求增加幅度大大低于收入的增加幅度,即有些人收入提高了但对某些资源类产品的需求量不一定会增加,还可能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对低品质产品的需求。长此以往,资源富足地区希望通过初级产品出口来积累资本的初衷很难实现,就会限制其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能力[4]。以县域特色资源中药材为例,笔者通过对山区中药材产业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中药材仅仅处于初加工阶段,产品廉价出口后在国外进行深加工,之后又以高价卖给消费者,大量的经济价值外溢。

同时,在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品牌意识不够强导致产品收益率不高。产品要有高附加值,往往需要形成一定的品牌,但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品牌意识不够强,认为“小产品何必做大文章”,以致这些特色资源无法形成强大的品牌,即使产品品质优秀也无法高价出售。尽管有些县域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但缺乏拳头产品和精品。农户分散经营,产品交易市场不畅通,大宗品牌收益没形成,资源经济价值释放被严重束缚[5]。

2.3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负外部性伴随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化肥、农药、饲料等的使用威胁着食品安全,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肥沃的土壤也伴随着资源的开发变得越来越稀缺。四川部分地区尤其是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部分县域属于生态脆弱区,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如果不采用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容易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利用粗放、不可持续等负外部性。比如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四川土地资源开发中,外部性在开发补偿中会形成负面影响,带来土地资源粗放使用、流转效率低下等问题。[6]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所以产生负外部性主要是因为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为个体、集体或中小企业。这些主体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资源能源浪费比较大,防污治污设施设备较缺乏或落后,再加上环保意识的不足,造成县域资源萎缩和生态系统退化。

3 绿色发展视角下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绿色发展视角下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就是要实现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其总体思路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资源优势,注重市场导向,提高县域特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县域脱贫奔康和可持续发展。

3.1 基本原则

3.1.1市场导向原则

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选择县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时要适应市场多样化、绿色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3.1.2产业化开发原则

各县域要依托特色资源,把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转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尊重当地居民意愿、适合资源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3.1.3生态化开发原则

在县域特色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贯彻生态文明理念,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做到开发全过程绿色化。既生产绿色产品,又倡导绿色消费,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

3.1.4社会可承受性原则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接受程度。既要遵守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还必须考虑个人、团体的接受能力等[7]。

3.1.5协同利用原则

一方面县域内的各种特色资源要协同利用,另一方面县域间各种特色资源也要协同利用,不能各自为政、我行我素。

3.2 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3.2.1加强县域特色资源的综合利用

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是把资源的各种用途都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的价值,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这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要求。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技术是重要的保障,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助于我们探明新资源、拓展新用途、研制新设备、推广新技术等。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指导,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组织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对新的特色资源形成要素如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等进行试验和推广。以高山特色蔬菜种植为例,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土地整理等措施改善种植条件,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使用先进设备来减少灾害损失,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协同开发利用,包括不同资源间的协同,不同县域间的协同,上下级政府间的协同等。同时,县域特色资源要走出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市场。

3.2.2延伸产业链条,树立地方特色资源品牌

产业链的长度决定了产业利润点的多少,产业链的宽度决定了产业利润量的大小。延长产业链,要求进行深加工,拓宽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以四川高山蔬菜产业为例,目前很多地方“靠天吃饭”,忽略了对蔬菜的加工、保鲜、贮运,一旦交通受阻,大量高品质的蔬菜就只有烂在田间地头。因此,必须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将产业链条从采摘延伸到处理、贮运、保鲜、包装等环节,提升蔬菜品质和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对蔬菜的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这就必须改善目前分散的“小打小闹”格局,强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同时提高企业和各经营主体的绿色发展意识。各市场主体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各种产品认证让品牌更具有经济价值,让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实现优质优价,提升当地特色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广元曾家山为例,2008 年“曾家山”牌蔬菜成为著名品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四川打造秦巴山区“秦巴药乡”品牌,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地方品牌的打造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更依赖于此。

3.2.3注重资源开发利用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资源集中地区往往也是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往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同时也是环境脆弱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各县在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同时要有资源保护和更新措施相配合。如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方面,要有计划地开采,实现绿色开采,达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在生物资源利用方面,注重充分发挥其本身的生态功能,充分利用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要完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双重监督,在决定是否开发利用某种资源时实行基于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制,凡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开发利用项目坚决否决。

参考文献:

[1]夏之音.珍爱资源环境,发展国土经济[J].今日国土,2007(10).

[2]平武政务网.平武县情[EB/OL].[2017-09-25].http://www.pingwu.gov.cn/contents/9/1.html.

[3]冯宗宪,姜昕,赵弛.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之“荷兰病”——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7):74-82.

[4]许彦.四川经济发展的 “自然资源优势 ”和 “自然资源诅咒 ”[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0):66-68.

[5]杨金燕,赵曦琳,刘本洪,等.四川秦巴山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4):90-95.

[6]胡锡琴,曹羽茂,曾海.四川农村土地资源开发补偿中的外部性作用影响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 2017(4):91-95.

[7]罗怀良.县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9):603-606.

猜你喜欢
县域特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特色种植促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完美的特色党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