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节目主持人要有深厚的知识内涵,既要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必须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节目才能有血有肉、贴近生活。现在的电视节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如国家大事、百姓生活、学术探讨等,主持人在节目中除了用有声语言给观众传递这些信息外,还需要掌握无声的体态语。
据统计,受众通过电视接收的信息,有35%是通过语言传播获得的,而65%是通过非语言的体态语获得的。可见主持人无声的体态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主持人只有综合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节目才会丰富多彩。
体态语,是通过人体的各个部分配合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受众在这样的体态配合下更明白主持人表达的意思。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经常会用到的体态语有身势语言、手势语言、坐姿语言等,配合自己专业的语言艺术,达到更加完美的传播效果。通常体态语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身势语,是身体躯干部分移动所表达的内涵,它与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定的关系。在采访中,主持人的这种身势语就比较重要,甚至连主持人身体躯干移动的幅度都会对被采访者产生影响。例如,主持人侧着身会让被采访者觉得主持人不够亲切,而身体略微前倾一点,给人感觉就要亲和多了,拉近了和被采访者、观众的距离。
其次是手势语,既可以辅助补充有声语言的含义,也可以代表主持人的情绪起伏和变化。比如,抬抬手、挥挥手、计数字、比划大小等,就是常见的表达方式,很有亲和力。
最后是坐姿,坐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坐对于主持人而言却是一个比较难的体态语。坐姿能体现主持人的品位、学问、涵养。在节目中,很多主持人对于坐下来手怎么放、腿怎么放,怎样才显得自然、大方等问题可谓伤透了脑筋。
可见体态语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主持人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主持的节目类型、受众类型,灵活、自然地使用体态语,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的必经之路。
体态语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面对面地交谈之外,体态语的配合进一步深化了交流的感情,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作为电视节目的灵魂人物,主持人对体态语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档节目与观众的沟通程度。成功的体态语配合,对突出传播内容的中心思想有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主持人的体态语是对有声语言的补充,在有声语言无法全面解释的领域,发挥体态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体态语的表达可以让受众更清晰、直观地领悟传播内容的重点,使得节目的信息传递更加全面,并且也给观众留下了更深的印象。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如果只是通过书面文字表达,大多数人往往不容易领会其中的精髓,而用体态语表达也许只要几秒钟或几个动作,受众就明白主持人要表达的意思,而且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例如,江苏卫视的王牌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其主持人孟非让大家印象深刻。这不仅是因为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同时他自然到位的体态语也对节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孟非在男嘉宾站到他身边的时候,总喜欢双手背到身后,以一个家长的姿态审视男女嘉宾,因此大家戏称他为“孟爷爷”。这样的招牌动作提升了孟非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这也是他独有个性的体现。
在访谈类节目中,受众最容易接受主持人的体态语表达。如果只是进行有声语言交流,受众也许很难领会主持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当的体态语可以清晰地表达主持人的想法,更能彰显节目主旨。例如,大家熟知的《金星秀》,金星在主持节目时手势语相当多。在自己阐述相应内容时,她的手势语偏向辅助自己讲述的内容,让观众更容易接收,同时也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在点评被采访嘉宾的时候,则是通过手势语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采访嘉宾身上。在整个节目中,金星既突出了自己,又不忘显示对方的重要性。
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快乐大本营》中,5位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为活跃节目气氛使用了大量的体态语。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维嘉的主持体态语一般与何炅配合得相当好,一个追,一个跑,一个说,另一个就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说明主持人在一起主持时,要注意体态语的配合。另外,很多观众可能会觉得谢娜在《快乐大本营》中的表现太过夸张,但她也最容易让观众记住。谢娜不拘小节、不顾形象,在舞台上随心所欲地释放自己的个性,既活出了自己,又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这样的主持方式对其他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体态语是推进节目进程的一个有效手段。如果电视节目主持人局限于有声语言表达,那么观众还不如去听广播。电视节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体态语的加入增强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所以,对于一档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的体态语对于推进节目进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体态语是一种基础的交流手段,不仅人与人之间有体态语的交流,动物与动物之间也有体态语的交流。体态语的运用领域之广、涉及内容之多,可谓超过了语言表达。体态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主持人灵活地运用体态语,对扩大受众面很有帮助,它是有声语言表达最有效的辅助手段。要强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效果,主持人的体态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盲目性。主持人体态语是保证节目丰富多彩的重要元素。现阶段,很多主持人在节目中对自己的定位不准,不知道手往哪里放、脚往哪里伸。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主持人习惯了演播厅内的主持方式,当遇到突发事件需要主持人外出主持时,他们依然盲目地使用室内主持时运用的体态语,最终导致无法全面地传播信息。以天气预报主持为例,在演播厅内需要主持人自我展示略多一点,引导观众看天气分析图等,但在户外实地主持时,主持人应充分运用体态语,多引导观众观察主持人所处的环境,用实地环境传播信息,才是实地主持的意义所在。
其次是随意性。目前,我国在主持人培训方面对专业的体态语讲解还不全面,许多主持人使用体态语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往往对体态语的使用过于随意,没有系统性。另外,主持人的体态语与节目的定位也有密切的联系。成熟的主持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导演组在选择主持人的时候,会根据节目性质选择适合的主持人。例如,谢娜主持《快乐大本营》相当出色,但把她这样的主持风格放到《新闻联播》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日常训练中,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把有声语言和体态语串联起来。目前,体态语的学习与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有些高校开设的形体训练课、舞台表演课主要就是培训体态语,但还不够系统化。在实际运用中,主持人体态语方面的训练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首先,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是体态语、体态语有什么特征等,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如何使用体态语与人交往,什么样的体态语传递什么信息。然后,我们可以让学习者收集生活中的体态语,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体态语加以讲解,特别是眼神和表情的运用,把不同语境下体态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罗列出来,帮助学习者厘清层次。
在体态语的学习中要特别注重观察,鼓励学习者多看舞台作品,如戏剧、舞蹈等。在这些作品中,演员的体态语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体态语的表达更加鲜明、得体,展现了思想感情和人物个性,不仅是视觉层面的欣赏,也是精神层面的欣赏。学习者经常看,内心感情与体态语传播的衔接就会更加顺畅。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开设的体态语方面的课程是关于体态语元素的训练,其中包括体态的线条与形体美,动作的平衡与对称美,体态的形态与神态美等。高校往往通过舞蹈的形体教学让学习者了解体态语的美感,从而辅导他们的体态语。实践证明,尽管这样的教学训练对学习者掌握体态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毕竟舞蹈和主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主持人的体态语要更多地融入主持人的思想和节目的主旋律中,这才是主持人体态语元素应该重视的内容。对于主持人体态语来说,一切更应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体态语值得借鉴的元素,当生活元素被巧妙地运用于节目表达中时,节目自然而然显得接地气。例如,孟非双手背在身后,向男女嘉宾分享谈恋爱的感悟,让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观点。
体态语的学习是从生活中提取经验,通过主持节目表现出来,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些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从舞蹈和戏剧当中提炼,当然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表达起来要稍微专业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创作新的体态语元素,特别是手势的创作运用。因为主持人的手势总是和自己讲的内容有某种联系,手势配合好语言,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心,合理使用体态语更容易给观众留下印象。例如,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时,用左手换右手拿话筒的体态语来提示嘉宾“时间到”,既有创造性又有个性。正应了那句话:“一个成功的主持人,有个性,才会被观众记住。”
在训练创作灵感方面,可以播放一段煽情的音乐,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感觉讲一个故事。当说到动情处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加入一些体态语。指导者要会捕捉这些细小的动作,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对有创作性的体态语给予肯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彰显个性魅力。但创作要根据节目的类型和主题思想来发挥,切忌脱离实际,否则会适得其反。
在体态语的传播训练方面,要好好学习我们看到的艺术加工后的体态语,观察它传播了哪些信息,观众又能接收到什么信息,然后进行总结。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是决定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在各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大同小异的背景下,主持人的信息传播效果和力度主要取决于体态语的运用。电视是综合视觉和听觉的媒介,大多数情况下,视觉效果在前,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体态语的传播效果要优于语言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研究已成为一门不容忽视的学科,主持人只有找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的融合点,才能在有限的节目主持领域通过体态语向受众传递无限的信息。
[1]应天常.节目主持语运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13.
[2]吴洪林.节目主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13.
[3]张颂.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08-235.
[4]付程.实用播音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08-341.
[5]邵守义.演讲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66:23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