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下的技术魅力
——评析纪录片《航拍中国》

2018-02-22 01:03景彦渊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期
关键词:航拍纪录片

景彦渊 邵 璐

纪录片的发展推动着影像摄录技术的进步,而利用高科技的方式,生产符合时代的优秀电视作品也成为当下趋势。近几年来,出现不少展现各国各地形象的优秀航拍纪录片,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航拍技术为纪录片带来了很多改变,大疆的不断创新研发使中国纪录片得以不断拓展。《航拍中国》全片都是直升机和无人机相结合拍摄,赋予观众一双飞鸟的眼睛来俯瞰中国大地,素材全部达到超高清晰度标准,更是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的主流媒体平台,于2017年初首次推出大型纯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节目中涉及6个风土人情各不相同的省级行政区域,海南、陕西、新疆、黑龙江、江西、上海,兼顾中国大地东西南北各处地域风情,呈现祖国大好河山与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

1 叙事结构看层次

纪录片不像影视剧作品那样故事化特征极为明显,在全方位记录的同时,合理地把生活的真实感受一一呈现出来,达成取悦寓教观众的作用即可。如今,层次清晰的纪录片通用讲述片段式故事的结构,来演绎现代化的影像。近几年《舌尖上的中国》《手艺》等展现主流文化的优秀纪录片不外乎都是众多短小故事的组合拼贴,除了在话题和制作上具有相似性,再无故事本身的联系性。《航拍中国》以平列的叙事结构,围绕空间展开整部作品的讲述。内容以版块划分,每集按照省级行政区来划分讲述,以空中视角涉及中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集。每个版块在内容上相融合却相对独立的表现,单一集内部也是按照以地点的变化串联讲述,通过介绍地点的变化,表达短小故事的串联来观察中国自然和人类的活动。

《航拍中国》借以高科技影像技术,故事也就由飞机飞行路线出发,逐一跨越式的讲述,可以说拍摄飞机飞到哪,故事就讲到哪。故事很强的跳跃性恰好同地点的瞬间变化相得益彰。画面能够提升观众的日常视线,以全新的视野展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有3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以空中的飞行线路为线索,依次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其实就是简单的总分结构,首先运用动画效果带我们了解飞机飞行路线,然后根据飞行地点逐一展开介绍,给观众一种纯粹客观的观照感受。

《航拍中国》不像之前其他航拍纪录片一样属于一部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因为它在讲述每一处地点的地貌特点时,不乏出现一个个小的碎片化的故事,这无疑是对于地域文化的宣传。每个地理环境中,着重拍摄有代表性的场景,让观众在已有的认知上加以领会。在陕西篇、上海篇中,介绍最大的兵马俑复制厂,展现全国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中心,多次展示人文与经济状况;在新疆篇、黑龙江篇中,展现新疆最大的草原,以及大小兴安岭创建出的一片大森林,更是引发一种对于生态环境的反思。《航拍中国》每一集无论从画面场景的选择,还是每一个故事的呈现都有相似之处,但又可以自成一个段落,传达给受众不同的思想感悟。在整体讲述内容的同时,每个段落完整叙事又相对独立。

在平列的故事结构中《航拍中国》不是一个步调从头到尾,通过电视画面的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予观众的认识是有所变化的。首先是对于所处环境的基本定位,然后在展开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介绍上层次就比较鲜明。每一集都提到了河流,母亲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部分的叙事上是逐级递进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也最能引起情感共鸣。虽然整体策划,分头讲述,但观众在了解中国大地辽阔的同时,在感受风土人情的同时,对于整片的认知,都得以提升,接受社会人文知识时,更达到重新思考祖国社会发展的目的。

2 拍摄方式求创新

纪录片作为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一直要求舍弃主观思想,通过镜头进行客观直接的表现。《航拍中国》突破人力的限制,达成飞行的视野来俯瞰中国大地,宛若仙境的天山、酷似八卦的特克斯城、整齐划一的棉花地,以独特的视角看自然,对观众的思想认知产生影响,可以确切地说是一个极富情感情绪的第三方视角在阅览中国的发展变化。

“挑、等、抢”一直被视为纪录片拍摄的遵循原则,这也便成为《航拍中国》拍摄的家常便饭。要想达成帧帧堪称完美的镜头,实为不易。《航拍中国》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在拍摄新疆片过程中更是分为三组,同步进行。摄制组经历暴雨、极寒、风沙等恶劣天气,踏遍六个省市自治区的高山、河流、海洋、森林各类地貌及大都市后,在众多拍摄素材中挑选合适、优美的拍摄目标作为最后每一集的画面呈现。不同的气候呈现出的景观是有所不同的,三沙被称为“大海瞳孔”的永乐龙洞需要摄制组等待变化,陕西泾河渭河交汇出现的“泾渭分明”更是直接为观众展现出夏季、初冬的不同样貌,使观众得以领略这些奇观。运用无人机拍摄动物时,基本都是侧面或者背面呈现动物活动状况。而在黑龙江篇中讲述东北虎的过程中,摄制组一定是抓住机遇,从一只老虎身后慢慢靠近,却引来了老虎的强烈反击。老虎追着无人机跑,画面呈现出来的是老虎扑面而来,视觉冲击力很强,给观众难得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草原中的骏马奔驰而过,雪地里东北虎狂奔而来,一次次的通过抢拍画面来达成特殊的影像效果。在观看很多电视画面中,不难发现很多特别的光线效果,惊人的视觉表达都需要摄制组等待合适的光线,寻找最佳的起飞时机,抓住短暂的拍摄机会完成各个方位的拍摄。

在表现西藏题材的纪录片《第三极》中,观众就领略到了高原与深谷的不可估量,高科技技术下将高远得以在影视画面中直观呈现,《航拍中国》将这一视角效果表现得更为强烈。说到各个方位的拍摄,纯航拍纪录片不能像其他纪录片一样自由变化景别大小,所以在展现单一物态时,难度更大。当然,也不能认为航拍所呈现的画面就全都是单一的全景,记得片中的坎儿井就让观众大吃一惊。在一个高度上有选择地筛选细节,从坎儿井的洞口特写开始,一直延伸,逐渐升起到整个坎儿井的全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中规中矩,以特殊的技术手段达到人类难以发现的美景。

《航拍中国》运用航拍技术,不仅实现了常规摄像中的景别、运动方式的变化,而且真正大幅度实现精准定位,随意的转换使得画面表现更加丰富。从细节到宏大,在拍摄上表现得非常娴熟,无论是在表现个体,全球现存唯一的一只棕色大熊猫七仔,还是展现整体,有63个北京故宫那么大的秦始皇陵,都能保证从各个角度、各类景别的衔接转换,使得观众真正全方位、立体化地看见景象。

3 声音效果讲协调

《航拍中国》抛离于为了追求真实而真实的客观纪录,在声音效果上通过极为协调的方式将主题感情移入片中。都说画面能够对镜头内容进行直观体现,那么声音作为帮助解释画面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航拍中国》中更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解说词上,《航拍中国》的解说词发挥着与众多纪录片一样的解释介绍作用,面对地大物博的中国,娓娓道来的讲述性内容简直就是老少皆宜,很大程度上达成了节目制作的寓教性质,全家人坐一起看一档电视节目的面貌再次出现。平实的解说风格中时不时还跳出两句吐槽的话,“独自行动的羚牛,那可能是只失恋的羚牛”“大雁塔增高并长胖了”等拟人化的手法随处可见,这种俏皮的方式更是增加了亲民的效果。在质朴又充满趣味的解说中,电视影像给观众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受更加和谐。解说词的文案写作上十分注重细节的描写,从小层面出发讲故事,通过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使之在其中达到情感共鸣。延续了观众对于整片文化观念的理解,这可能就是所说的以小见大。

《航拍中国》中音乐有规律的使用,结合时而出现的风声等音响效果,体现出飞行和流动的感觉,隔着屏幕都能带着观众飞行,观众顺理成章地感受到中国国土的风雨、花开、流水和谐出现。作为纯航拍纪录片能够表现出自身所独有的节奏,很大的功劳来自于背景音乐。背景音乐所突显的风格需要符合整片的节奏变化,甚至要同整片旋律高度一致。《航拍中国》所采用的背景音乐在满足主旋律的同时,还进一步传达影像画面难以表达的情感主题。河流向来是文化的发源地,在每一集讲述河流中,背景音乐都给观众一种“爱”的共鸣,人们引河流灌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特别是女声吟唱部分,进一步传递出这部纪录片作品的情感,甚至可以成为整部纪录片最出彩的地方,之后相同音乐的再一次出现达成一种气氛的烘托,这何尝不是导演在可控范围内给予观众的思想启迪。

航拍画面中总伴随着音乐的完美衔接,使作品具有立体感,在取悦观众的同时解说介绍观众所需要的信息,过渡自然流畅,升华感情。

《航拍中国》就是如此恰逢其时,运用最时代化的技术手段扛起弘扬中国精神文化的大旗。这既是对航拍技术的革新,也是对观众视觉的启迪。当然,这只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自然人文创新道路上的开始。

[1]任金州.电视摄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石屹.纪录片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家东.航拍为纪录片带来了什么[J].中国电视,2017(9).

[5]徐莹,倪祥保.管窥当代电视纪录片创新发展中的“微”因素[J].中国电视,2017(10).

猜你喜欢
航拍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种无人机航拍目标的长期跟踪算法
航拍巴彦呼硕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